耳根毒

耳根毒,中医病名。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的疾病。临床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患者以儿童为多见。西医学的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耳后骨膜下脓肿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局部检查
耳后完骨红肿压痛,外耳道深部后上壁红肿触痛,可出现“下塌”现象;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耳后肿胀,触之可有波动感,肿起处穿刺可抽出脓液。耳后沟消失,耳廓被推向外、前、下方。如脓液穿溃皮肤,形成耳后瘘管,则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2、其他
乳突X线或CT扫描有骨质破坏。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耳根毒发病原因,以泻火解毒、祛腐排脓,补益气血、托毒排脓为内治法;必要时配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耳根毒辩证要点脓耳毒邪内攻,脓液引流不畅,故流脓减少、耳痛加剧或痛引头脑;邪毒积聚,灼腐血肉,初起局限于耳及完骨内,故耳后叩痛压痛,耳道后上壁塌陷;若腐穿完骨,脓液溢聚于完骨之外,则耳后红肿突起,耳廓高耸向前;口苦咽干、发热、头痛、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为热毒挟湿。正气内虚,气血亏耗,驱邪不力,正不胜邪,以致邪毒滞耳,余邪留恋,故病程迁延、痈肿反复发作、溃口经久不愈;气血亏虚,无力祛邪,致腐物不去而新肉难生、疮口暗淡、溢脓不断,形成耳后瘘道;全身可见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血不足之证。耳根毒治疗原则根据耳根毒发病原因,以泻火解毒、祛腐排脓,补益气血、托毒排脓为内治法;必要时配合手术治疗。耳根毒证治分类(一)热毒内攻,脓汁流窜症状:脓耳发病期间,流脓突然减少,耳内及耳后疼痛加剧,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污秽脓液或肉芽,鼓膜穿孔,耳后完骨部红肿、压痛,甚则将耳廓推向前方,数日后肿处变软波动,穿溃溢脓;全身可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秘等症。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治法:泻火解毒,祛腐排脓。方药:发病初期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如痈肿溃破出脓,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贝母、防风、没药、皂角刺、当归、陈皮、金银花。(二)正虚邪实,邪滞耳窍症状:耳后痈肿溃破,疮口淡黯,久不愈合,反复发作,溃口经久不愈,形成瘘道,脓稀色白。或兼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唇淡。舌质淡,脉细。治法:扶正祛邪,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石菖蒲、薏苡仁、当归、川芎、赤芍、银花、桔梗、白芷、皂角刺、生黄芪。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儿童
病因
基本病因
耳根毒是在脓耳的基础上病情加重而发生。急发者多因脓耳火毒壅盛,缓发者多因气血亏虚,病程缠绵难愈。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有脓耳病史。
2、临床症状
脓耳急发,耳痛较剧,流脓黄稠,耳后红肿疼痛,伴壮热,头痛如劈,全身不适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脓耳病史。
2、临床症状
脓耳急发,耳痛较剧,流脓黄稠,耳后红肿疼痛,伴壮热,头痛如劈,全身不适等。
鉴别诊断
1、耳疖
两病均有耳道内肿痛,但耳疖以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点,极少波及到耳周和耳后。
2、原发于耳后的痈肿
两病均表现耳后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溃破流脓,但耳后痈肿而无脓耳病史。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脓耳,防止发生耳后附骨疽。
2、脓耳病程中,应及时清洗耳道,清除脓液脓痂,保持耳内引流通畅。
3、忌服燥热助火食物,保持二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