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痰包

耳廓痰包,中医病名。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主要病因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多于耳廓凹面局部肿起,肿处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压痛,透光度好,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上,宜疏风散邪,化痰散结。若邪毒入侵,火热壅盛,则以清热解毒,渗湿消肿为治。
药物治疗
耳廓痰包辩证要点本病由风邪兼挟痰湿上窜耳壳而致。风性轻扬,善攻头面,且变化迅速,故耳壳突然发病,并有麻木感或痒感。痰浊为阴邪,其性凝滞,故其被风邪兼挟上窜耳廓,则在局部结而为肿,并可有波动感,穿刺可独得淡黄色液体,因不是邪热为患,故肿而肤色不变,无红肿焮痛。抽吸可使肿块变小或消失,但不久又复肿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浊内生不止。耳廓痰包治疗原则治疗上,宜疏风散邪,化痰散结。若邪毒入侵,火热壅盛,则以清热解毒,渗湿消肿为治。耳廓痰包证治分类风邪痰湿,上因耳窍症状:起病较急,多于睡醒后或偶然发现,多发生于耳壳凹面。局部肿起,大小不一,皮色不变。若肿块较大,则按之如乒乓球,无明显疼痛,或有微痒、麻胀感。肿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黄色液体;抽后肿物变小,但可复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见舌苔微腻,脉缓滑。治法:消痰散结,袪风散邪。方药:二陈汤加减。常用药:法夏、陈皮、云苓、僵蚕、丝瓜络、柴胡、丹参。
其他治疗
1、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出液体后,选择下列方法进行加压(1)固定石膏固定(2)异极磁铁于耳廓前后相对贴敷(3)囊肿内注入适当的药物后加压包扎.
2、可配合紫外线、超短波、射频、微波等治疗。
3、经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主要因牌胃功能失调,痰浊内生,复受风邪外袭,夹痰浊上窜耳廓,痰浊凝滞,困结于耳而为病。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变多位于耳廓外侧凹面,多为单发。青壮年为多。
2、多为偶然发现,痰包小者无任何症状,稍大者可有患处微胀、微痛或麻木感。
3、痰包呈半球形隆起,界限清楚,皮肤色泽正常或微红,触之如按皮球,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
4、治疗不彻底可反复发作。
5、处理不当,痰包染毒化脓,可发生断耳疮。
诊断依据
1、病变多位于耳廓外侧凹面,多为单发。青壮年为多。
2、多为偶然发现,痰包小者无任何症状,稍大者可有患处微胀、微痛或麻木感。
3、痰包呈半球形隆起,界限清楚,皮肤色泽正常或微红,触之如按皮球,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
4、治疗不彻底可反复发作。
5、处理不当,痰包染毒化脓,可发生断耳疮。
鉴别诊断
断耳疮
两病发病早期均有耳廓肿胀,但断耳疮多有耳部外伤史,局部红肿显著疼痛剧烈。
预防
预防措施
1、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染毒而转为断耳疮。即使穿刺抽液,也应严格消毒。
2、对肿块不宜反复揉按,以防增加机械性刺激,促使肿块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