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耳胀耳闭

耳胀耳闭,中医病名。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滞留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致,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主要病因

风邪侵袭,邪毒滞留

其它名称

风聋、气闭耳聋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

相关中医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英文名称

ear distention,ear block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局部检查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突。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聋。声导抗检查呈B型或C型鼓室导抗图。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发病特点,以疏风通窍,利湿升清,行气活血为主要治法,结合局部治疗。
药物治疗
耳胀耳闭辩证要点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邪袭耳、痞塞耳窍,或肝胆火热,上壅耳窍;病久则多为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脾虚湿困、痰湿泛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治疗方面,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通窍法的运用。耳胀耳闭治疗原则根据发病特点,以疏风通窍,利湿升清,行气活血为主要治法,结合局部治疗。耳胀耳闭证治分类内治法(一)风邪袭耳,痞塞耳窍症状: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自听增强,听力减退,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全身可伴有风寒或风热表证。检查见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粘膜红肿。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风寒)。银翘散加减(风热)。常用药: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荆防败毒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银翘散加减)。(二)肝胆蕴热,上壅耳窍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机器声,自听增强,重听,或耳不闻声。患者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脉浮弦或弦数。检查见鼓膜内陷,周边轻度充血,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粘稠的积液。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甘草。(三)脾虚湿困,痰湿泛耳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声嘈杂。可伴有心烦胸闷,肢倦乏力,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粘稠或清稀的积液。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扁豆、薏苡仁、山药、白术、砂仁、桔梗。(四)邪毒滞留,气血瘀阻症状: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嘈杂声。全身或见纳呆,腹胀,便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舌质淡黯,或边有瘀点,脉细涩。检查见鼓膜内陷明显,甚则粘连,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积斑;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鼓室导抗图呈平坦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升麻、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麝香。外治法1、滴鼻:使用具有疏风消肿、通窍作用的药液滴鼻,使鼻窍及耳窍通畅,减轻堵塞,并促使耳窍积液的排出。常用药有鼻炎滴剂、1%麻黄素滴鼻液等。2、鼓膜按摩:用食指将耳屏向耳道口推压,压紧然后即放松,如此反复多次,使外耳与中耳保持气压平衡,减轻鼓膜内陷。每次按摩10-20下,每天2-3次,或用鼓气耳镜放入耳道内,缓缓打气,边打气边观察鼓膜活动情况,如光锥有变化,即可反复打气,但不可用力过猛,每次打气10-20下。3、咽鼓管吹张:自行吹张法即用手指捏紧鼻孔,闭口屏气,然后将气鼓入腮侧,使耳中可闻“卟”声,如此反复多次,此法每日可施行2-3次。也可用咽鼓管导管进行通气,每日一次,若耳痛较甚,鼓膜充血,或鼻塞涕多者,不宜进行咽鼓管吹张。4、鼓膜穿剌抽液:若见有鼓室积液,可用红汞消毒耳道及鼓膜后,以无菌注射器于鼓膜前下或后下方刺入鼓室,抽取积液。5、鼓膜切开术:经反复鼓膜穿刺(3次)无效、液体较粘稠者应行鼓膜切开术。小儿需全麻。6、鼓室置管术:病程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中耳积液粘稠者,可考虑用此法。针灸疗法1、体针:可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内关,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每日一次。耳闭而脾虚表现明显者,加灸足三里、脾俞、伏兔等穴,肾虚加刺三阴交、关元、肾俞,用补法或加灸。2、耳针: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肾等穴位埋针,每次选2-3穴;也可用王不留行药珠或磁珠贴压3-5天,经常用手轻按贴穴,以维持刺激。3、穴位注射:取耳周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作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等,每次选用2穴,每穴注射0.5-1毫升药液,可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4、穴位磁疗:对有耳鸣的患者,可在翳风、听宫等穴贴上磁片,或加用电流,以疏通经络气血,减轻耳鸣,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
其他治疗

1、滴鼻

使用具有疏风消肿、通窍作用的药液滴鼻,使鼻窍及耳窍通畅,减轻堵塞,并促使耳窍积液的排出。常用药有鼻炎滴剂、1%麻黄素滴鼻液等。

2、鼓膜按摩

用食指将耳屏向耳道口推压,压紧然后即放松,如此反复多次,使外耳与中耳保持气压平衡,减轻鼓膜内陷。每次按摩10-20下,每天2-3次,或用鼓气耳镜放入耳道内,缓缓打气,边打气边观察鼓膜活动情况,如光锥有变化,即可反复打气,但不可用力过猛,每次打气10-20下。

3、咽鼓管吹张

自行吹张法即用手指捏紧鼻孔,闭口屏气,然后将气鼓入腮侧,使耳中可闻“卟”声,如此反复多次,此法每日可施行2-3次。也可用咽鼓管导管进行通气,每日一次,若耳痛较甚,鼓膜充血,或鼻塞涕多者,不宜进行咽鼓管吹张。

4、鼓膜穿剌抽液

若见有鼓室积液,可用红汞消毒耳道及鼓膜后,以无菌注射器于鼓膜前下或后下方刺入鼓室,抽取积液。

5、鼓膜切开术

经反复鼓膜穿刺(3次)无效、液体较粘稠者应行鼓膜切开术。小儿需全麻。

6、鼓室置管术

病程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中耳积液粘稠者,可考虑用此法。

病因

基本病因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耳胀者,多有感冒病史;耳闭者,一般病程较长。

2、临床症状

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

诊断依据

1、病史

耳胀者,多有感冒病史;耳闭者,一般病程较长。

2、临床症状

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

鉴别诊断

耳胀耳闭应与外耳道异物,耵耳相鉴别,耳闭应与耳硬化症相鉴别。

外耳道异物、耵耳,在取出外耳道异物和耵聍后。症状可解除,而耳胀、耳闭则在外耳道无异物及耵聍时亦有症状。耳硬化症,患者听力逐渐减退,检查耳膜完整,标志清楚,有闹聪现象,常有家族史而无外感病史。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及鼻咽或鼻腔疾病,是预防的关键。

2、患伤风鼻塞、鼻窒、鼻渊等鼻病鼻涕多时,应使用滴鼻药,以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3、应及早彻底治疗耳胀以免引起耳闭。

4、擤鼻应用正确方法,不宜用力过度,以免鼻涕进入咽鼓管引起耳胀或脓耳。

5、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以加强对儿童听力的观察。有条件的地区,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声导抗检测。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