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妇女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化脓溃破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症状较轻。多因情志抑郁,肝气失疏,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

主要病因

情志抑郁,肝气失疏,气血瘀滞,经络阻塞

发病部位

乳房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常见症状

乳头凹陷或溢液,化脓溃破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

相关中医疾病

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

英文名称

plasma cell mastit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乳腺超声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病变范围。一般脓液培养提示无细菌生长。乳腺病灶空芯针穿刺组织病理学支持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

治疗

治疗原则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注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未溃偏重内治,已溃偏重外治,而且药物外治、手术外治及其他外治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乳头溢液患者宜寻找病因,适当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粉刺性乳痈治疗原则本病以内治法为主,辅以外治法。乳头溢液患者,宜寻找病因,适当对症处理。乳房肿块尚未成脓时,促其消散。化脓成漏管者,可配合外治疗法。粉刺性乳痈证治分类1.肝经郁热证主证:乳头凹陷,乳晕部结块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大便干结,尿黄;舌质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疏肝清热,活血消肿。代表方:柴胡清肝汤加白花蛇舌草、山楂。常用药:川芎 、当归、白芍 、生地黄、 柴胡 、黄芩 、山栀、 天花粉、 防风 、牛蒡子、 连翘 、甘草。2.正虚邪滞证主证: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有僵硬肿块;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治法:扶正托里。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 金银花、 白芷、甘草。
其他治疗

1、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

2、成脓后切开引流,术后创口用九一丹、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

3、复杂性瘘管或多发脓肿宜切幵扩创,切开瘘管和脓腔,在探针引导下酌情切开通向乳头孔的瘘管,清除坏死组织。可根据情况选用乳头矫形法、拖线法及垫棉法等。

4、创面脓腐已净,采用生肌散、白玉膏等具有生肌敛创作用的制剂促使愈合。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妇女

病因

基本病因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情志抑郁不畅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多发生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女性。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偶见男性。病变呈慢性经过,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部分患者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刺样分泌物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以下症状:

1、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可以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浆液样,也有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或多或少。先天性乳头凹陷者乳窍多有粉刺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本病最为常见的表现。往往起病突然,发展迅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有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大小不等,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可呈结节样,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继则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迅速扩大,形成脓肿;有的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数年而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3.乳瘘

脓肿自溃或切开后,脓液夹有粉刺样物,常形成与乳头孔相通的瘘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诊断依据

本病多发生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女性。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偶见男性。病变呈慢性经过,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部分患者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刺样分泌物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以下症状:

1、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可以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浆液样,也有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或多或少。先天性乳头凹陷者乳窍多有粉刺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本病最为常见的表现。往往起病突然,发展迅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有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大小不等,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可呈结节样,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继则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迅速扩大,形成脓肿;有的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数年而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3.乳瘘

脓肿自溃或切开后,脓液夹有粉刺样物,常形成与乳头孔相通的瘘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1、乳岩(乳腺癌)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误诊为炎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胀,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

2、乳晕部疖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痈或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脂质样物等特点,可与发生在乳晕部疖相鉴别。

3、乳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头溢液多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或在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小圆形肿块。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窍无粉刺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此外,还应注意与乳痨、乳癖及乳核相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乳头清洁,经常清除分泌物。

2、注意避免乳房受到外力撞击或佩戴过紧文胸。

3、保持心情舒畅,反复发作者更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发病后忌食海鲜辛辣炙煿之物。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