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风赤疮痍

风赤疮痍,中医病名。是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客于胞睑所致。以胞睑皮肤红肿疼痛,起丘疹、水泡、脓疮、溃烂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类似似于西医学的病毒性睑皮炎、过敏性睑皮炎等。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和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主要病因

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客于胞睑

发病部位

胞睑

就诊科室

眼科

常见症状

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

相关中医疾病

病毒性睑皮炎、过敏性睑皮炎

英文名称

wind-red sore,vesiculated dermatitis of eyelid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眼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微肿,并见水泡及黏液渗出,结痂。如为带状疱疹所致,则在患侧眼睑、额部皮肤及头皮出现成簇的水泡,其分布不超过鼻中线;如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胞睑或额部皮肤出现团簇水泡,数日后水泡化脓,或可破溃糜烂、结痂;同侧耳前可扪及肿核。病变还可累及黑睛,形成翳障。

2、实验室检查

渗液涂片或病毒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

清热泻火解毒。

药物治疗
风赤疮痍辩证要点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热毒邪,内夹心火,上攻胞睑所致。也有因其他眼病或点用药物过敏所致。胞睑红赤焮痛、起脓泡属热毒为犯,皮肤溃烂起水泡属湿热熏蒸,胞睑肿痒为风邪。证虽属风、湿、热毒为犯,但以红痛为主。风赤疮痍治疗原则清热泻火解毒。风赤疮痍证治分类(一)湿热兼风症状: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许丘疹,渗出粘液。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方药: 除风清脾饮加减。常用药:陈皮、连翘、防风、知母、元明粉、黄芩、玄参、黄连、荆芥穗、桔梗、大黄、生地。(二)风热湿毒壅盛症状:胞睑红赤焮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至溃破糜烂腥臭,渗出粘液。治法:祛风除湿,泻火解毒。方药:除湿汤加减。常用药: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通草、甘草、陈皮、荆芥、茯苓、防风。(三)风火上攻症状:胞睑红赤如涂朱砂,焮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玄参、连翘、丹皮、鲜竹叶、甘草(四)肝脾毒热症状:胞睑红赤痒痛,水泡、脓疱簇生,患眼涩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星翳或黑睛生翳溃烂。治法:清热除湿,散邪退翳。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通草、泽泻、车前子、栀子、黄芩、甘草。 [1]
其他治疗

1、滴滴眼液

滴0.1%阿替洛韦滴眼液,每日4-6次,以预防或治疗黑睛生翳。

2、涂眼药膏

患部可涂3%阿替洛韦眼膏,或睡前涂于眼内。

3、药物敷

取六神丸和云南白药等份,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或用青黛膏外涂。若有溃烂者,可用0.5%新霉素溶液或抗病毒类滴眼液湿敷,每日3-4次。

4、外洗

可用地肤子、苦参、蛇床子、蒲公英各30g煎水滤去药渣,取液待凉外洗,每日2-3次。

病因

基本病因
脾经风热毒邪与心火相挟而上攻于目。

症状

典型症状

发病前数日患者可有额、颞、腮等部灼痛感,继之眼睑皮肤瘙痒、灼热、刺痛及生水疱。

诊断

诊断原则

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

2、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生水疱,溃破糜烂。

诊断依据

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

2、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生水疱,溃破糜烂。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睑弦赤烂相鉴别。二者均有红赤湿烂等症,但睑弦赤烂病变仅局限于睑弦或眦部睑弦,不波及眼睑皮肤;风赤疮痍则以眼睑及颜面皮肤病变为主。

预防

预防措施

1、平素注意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及感冒。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3、尽量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切忌搔抓揉搓,以免变生他症。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