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肛隐窝炎

肛隐窝炎,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故又称肛窦炎,肛隐窝炎常并发肛乳头炎和肛乳头肥大。其临床特征是肛门部胀痛不适和肛门部潮湿有分泌物。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有部分患者可并发肛周脓肿证。本病属于中医脏毒的范畴。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虫积骚扰、肠燥便秘、破损染毒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常见症状

肛门部胀痛不适,肛门部潮湿有分泌物

相关中医疾病

肛隐窝炎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直肠指检

可发现肛口紧缩感,肛内有灼热感,肛隐窝病变处有明显压痛、硬结可触摸到肿大、压痛的肛乳头。

2、辅助检查

(1)肛门镜

可见到肛隐窝及肛门瓣充血、水肿,肛乳头肿大,隐窝口有脓性分泌液或有红色肉芽肿胀。

(2)探针检查

用探针探查肛隐窝时可探入肛隐窝较深部位,并有脓液排出。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宜清利湿热、泻火解毒为主,必要时可加用抗生素。如本病反复发作,形成局部脓肿时,应采用手术疗法方能治愈。
药物治疗
肛隐窝炎辩证要点本病应从虚实来辩证。肛门坠胀或瘙痒不适,或灼热疼痛,大便时疼痛加重,肛门潮湿;小便黄,口干口苦,应考虑为湿热下注的表现,辩证以实证为主。肛隐窝炎治疗原则本病应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肛窦内已成脓者,或伴有肛乳头肥大、隐性瘘(内盲瘘者),宜行手术治疗。肛隐窝炎证治分类湿热下注证主证:肛门坠胀或瘙痒不适,或灼热疼痛,大便时疼痛加重,肛门潮湿;小便黄,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药: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 泽泻、槟榔、熟大黄。
其他治疗

1、熏洗

用苦参汤等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次。

2、塞药

痔疮栓等,每日坐浴后塞入肛内,每日2次,或用红油膏、九华膏搽入肛内。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湿、热为患,虚实夹杂,有标实而本未虚,亦有本虚标实。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

2、临床表现

(1)肛门部不适

病人初期无明显症状,但往往有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和下坠感严重者伴有里急后重感。

(2)疼痛

可有刺痛,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隐窝,可感觉肛门疼痛加重,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消失。若括约肌受炎症刺激而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短时间阵发性刺痛或疼痛持续数小时,严重者可波及臀部和股后侧。

(3)潮湿、分泌物

由于肛隐窝、肛门瓣的炎症致分泌物增加;周围组织炎性水肿,产生肛门闭锁不全性渗出,使肛门潮湿瘙痒。急性期常伴发便秘,粪便常带少许黏液,此黏液在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乳头肥大并从肛门脱出,可使肛门潮湿瘙痒加重。

诊断依据

1、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

2、临床表现

(1)肛门部不适

病人初期无明显症状,但往往有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和下坠感严重者伴有里急后重感。

(2)疼痛

可有刺痛,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隐窝,可感觉肛门疼痛加重,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消失。若括约肌受炎症刺激而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短时间阵发性刺痛或疼痛持续数小时,严重者可波及臀部和股后侧。

(3)潮湿、分泌物

由于肛隐窝、肛门瓣的炎症致分泌物增加;周围组织炎性水肿,产生肛门闭锁不全性渗出,使肛门潮湿瘙痒。急性期常伴发便秘,粪便常带少许黏液,此黏液在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乳头肥大并从肛门脱出,可使肛门潮湿瘙痒加重。

鉴别诊断

1、肛裂

疼痛的时间较长,有特殊的疼痛周期和疼痛间歇期。检查时可见肛管皮肤有纵行裂口。

2、绒毛状乳头腺瘤

有蒂,肿物表面呈海绵状或毛绒状,易出血,常有大量黏液。

3、肛漏

由瘘管和内、外口组成,肛漏的内口多在肛隐窝处,触诊内、外口之间可摸到条索状物。

还应与内痔、息肉痔等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大便通畅及肛门清洁。

2、及时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

3、肛门部有痔疮、肛裂、肛漏等病变时应及时治疗。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