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臌胀

臌胀,中医病名。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病因比较复杂,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性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臌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辩证论治,同时结合病情辨病处理。

主要病因

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发病部位

肝、脾

就诊科室

肝病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

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相关中医疾病

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性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

英文名称

tympanite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鼓胀为腹内积水,可用超声波探测腹水,了解腹水量。腹腔穿刺液检查有助于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腹水的恶性肿瘤细胞学检查、细胞培养、结合杆菌豚鼠接种酶、化学物质测定,均为辅助诊断手段。鼓胀与西医学肝硬化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常由病毒肝炎所致,血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可显示感染依据。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粪检可见虫卵或卵化有毛蚴,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反应、血清学检查等可做为血吸虫感染依据。肝功能、B超、CT、MRI、腹腔镜、肝脏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鉴别。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静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治疗

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药物治疗
臌胀辨证要点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臌胀治疗原则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臌胀证治分类1.气滞湿阻证症状: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2.水湿困脾证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3.水热蕴结证症状: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4.瘀结水留证症状: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症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药:调营饮加减。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5.阳虚水盛证症状: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晄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葫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6.阴虚水停证症状: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病因

基本病因

1、酒食不节 如嗜酒过度,或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 情志刺激 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壅滞,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

3、虫毒感染 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症积,气滞络阻,清浊相混,水液停聚,遂成鼓胀。

4、病后续发 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如黄疸日久,湿邪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症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胀。

诊断

诊断原则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症积等病史。

诊断依据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症积等病史。

鉴别诊断

1、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气鼓、水鼓、血鼓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多属于肝郁气滞;

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鼓,多属于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暴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部赤丝血缕,是为血鼓,多属于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辩证。

预防

预防措施

1、宜进清淡、富有营养而且易于消化之食物。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易损伤脾阳,辛辣油腻食物易蕴生湿热,粗硬食物易损络动血,故应禁止食用。食盐有凝涩水湿之弊,一般鼓胀患者宜进低盐饮食;下肢肿甚,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

2、抑郁忿怒,情志失调,易于损肝碍脾,加重病情。气火伤络,甚则引起呕血、便血等危重症。因此,本病患者宜调节情志,怡情养性,安心休养,避免过劳。

3、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邪袭。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前人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中说:“先令却盐味,厚衣裳,断妄想,禁愤怒。”强调了生活调摄与疗效及预后的密切关系。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