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格

关格,中医病名。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西医学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病证可参照本章节治疗。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可查B超、血常规、血生化、肾功能、尿常规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且当遵循《证治准则·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主是指本:脾肾阴阳衰惫,治本应长期调理,缓缓补之,分别采取健脾补肾、滋补肝肾、重在健脾而不在补肾;客是指标:湿浊邪毒,应尽快祛除。可采用芳香化浊,辛开苦泄,淡渗利湿,通腑泻浊,主要是化浊和泻浊,因肾都衰备了,利尿很难凑效。
药物治疗
关格辩证要点关格的辩证,应首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它脏。关格治疗原则治疗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且当遵循《证治准则·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主是指本:脾肾阴阳衰惫,治本应长期调理,缓缓补之,分别采取健脾补肾、滋补肝肾、重在健脾而不在补肾;客是指标:湿浊邪毒,应尽快祛除。可采用芳香化浊,辛开苦泄,淡渗利湿,通腑泻浊,主要是化浊和泻浊,因肾都衰备了,利尿很难凑效。关格证治分类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症状: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暗,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方药: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仙灵脾、人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吴茱萸、生姜。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症状: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药: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羚羊角、钩藤、石决明、贝母、竹茹、胆南星、竹沥、制大黄、败酱草、六月雪。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症状: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方药: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常用药:人参、附子、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苏合香。
病因
基本病因
关格是由多种疾病转化而来。感受外邪,或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过极,或久病不愈等,伤及脾肾之阳;或脾肾阳衰,水湿不化,邪浊壅滞三焦而发为关格。
诊断
诊断原则
1、临床以小便不通,并见呕吐为症状。
2、伴有浮肿,纳差,皮肤瘙痒,甚则神昏。
3、具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系疾病的慢性病史。
诊断依据
1、 临床以小便不通,并见呕吐为症状。
2、 伴有浮肿,纳差,皮肤瘙痒,甚则神昏。
3、 具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系疾病的慢性病史。
鉴别诊断
1、关格与癃闭
癃闭是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为症状,无呕吐。而关格是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症状。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等发展而来。
2、关格与走哺
走哺是以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为症状(肠梗阻)。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以是胃内的饮食痰涎,也可带有胆汁和粪便,常伴有腹痛,最后出现小便不通。关格则是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症状。
预防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水肿、癃闭、淋证等证,预防进入关格;卧床休息;预防和积极治疗感染:避风寒,防止外邪侵袭,反复易感冒者用玉屏风散,有上感者使病情加重,故辨清寒热虚实,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