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狐疝

狐疝,中医病名。是指因肝气失于疏泄,或小儿、老年气弱,或腹内压力增加时,使肠管等腹内器官滑入阴囊而成。以腹股沟处有肿物突起,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入无常为主要表现的疝病类疾病。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斜疝。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也可伴有肠梗阻、腹痛、休克等并发症。

主要病因

肝郁气滞,中气下陷,寒湿凝滞

其它名称

疝气、小肠疝、小肠气、阴狐疝

就诊科室

男科

常见症状

腹股沟处有肿物突起,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入无常

相关中医疾病

腹股沟斜疝

英文名称

indirect hernia

检查

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透光试验呈阴性。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以手术为治疗原则。若肝郁气滞证,宜疏肝理气止痛;若中气下陷证,宜益气举陷止痛;若寒湿凝滞证,宜温经散寒,止痛法湿。
药物治疗
狐疝辩证要点辨明寒热虚实本病在临床上以虚证常见,但以外邪侵犯足厥阴肝致病者亦有之,故寒证、实证亦可见,临症时不可不察。寒者,以寒邪滞于肝脉,而致阴囊、睾丸疼痛,畏寒为特征。虚者,因中气下陷而致倦怠,畏寒、面色萎黄为主证。实者,可见阴囊皮色青紫,触压痛等症,所以辨寒、热、虚、实是诊断本病的主要环节。狐疝治疗原则本病主要以手术为治疗原则。若肝郁气滞证,宜疏肝理气止痛;若中气下陷证,宜益气举陷止痛;若寒湿凝滞证,宜温经散寒,止痛法湿。狐疝证治分类1、肝郁气滞证主证:阴囊偏坠胀痛,阴囊内如有物状,时上时下,卧则入腹,立则下坠,连及少腹痛处不定,每因恼怒过度而加剧,胸闷,食少。苔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味。常用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2、中气下陷证主证:阴囊一侧时有肿胀,按之柔软,无压痛,不红不热,自觉重坠,时有少腹阴囊牵引痛,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用手按肿物,令病人咳嗽时有冲击感,伴有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无力。治法:益气举陷止痛。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常用药: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3、寒湿凝滞证主证:阴囊肿痛,昼出夜缩,或时大时小,遇寒加剧,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止痛法湿。代表方:暖肝煎加味。常用药:肉桂、沉香、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生姜、萆薢、茯苓、当归、枸杞子。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为肝郁气滞,二为中气下陷,三为寒湿凝滞。若情志不畅,气郁囊中或经脉失和,则可阴囊胀痛;若中气不足,甚则下陷不举,固摄失司,可见阴囊肿物出入腹类狐状;若寒湿凝于厥阴,经脉失和则阴囊肿痛。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

2、患部有肿物突起,按之柔软。若嘱患者咳嗽,按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

3、肿物日渐增大,甚至患侧阴囊亦同时肿胀下坠,以致行走不便,并有坠重感觉。有的在平卧或用手推后可以回复,有的仅能部分回纳,此时伴有少腹阴囊牵痛。

4、嵌闭和绞窄时肿物不能回复,患者咳嗽时手按肿物处无冲击感,局部紧张,压痛明显,可伴有恶心呕吐,少腹剧痛,大便不能,肢冷汗出,脉沉迟等症。

诊断依据

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

2、患部有肿物突起,按之柔软。若嘱患者咳嗽,按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

3、肿物日渐增大,甚至患侧阴囊亦同时肿胀下坠,以致行走不便,并有坠重感觉。有的在平卧或用手推后可以回复,有的仅能部分回纳,此时伴有少腹阴囊牵痛。

4、嵌闭和绞窄时肿物不能回复,患者咳嗽时手按肿物处无冲击感,局部紧张,压痛明显,可伴有恶心呕吐,少腹剧痛,大便不能,肢冷汗出,脉沉迟等症。

鉴别诊断

狐疝与水疝

都可能出现时大时小,或随体位变化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肿块部在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保温,不宜过劳,保持情绪稳定,节制性交,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

2、为使肿物不脱出疝环而影响日常生活可使用疝带。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