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环跳疽

环跳疽,中医病名。是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致残疾,全身症状严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主要病因

疔疮、疖、痈等发病后,或患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

其它名称

股阴疽

发病部位

髋关节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致残疾

相关中医疾病

化脓性髋关节炎

英文名称

carbuncle of Huantiao point,Huantiao absces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X线摄片在发病早期仅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后期可见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有脱钙现象。本病初起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液及关节腔穿刺液细菌培养可呈阳性,药敏试验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和营为大法,分期辨证论治。外科要注意固定患处;脓熟宜及早切开引流;成漏须用腐蚀药或手术治疗;脓尽有空腔或疮口深者,应加用垫棉法。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药物治疗
环跳疽治疗原则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和营为大法,分期辨证论治。外科要注意固定患处;脓熟宜及早切开引流;成漏须用腐蚀药或手术治疗;脓尽有空腔或疮口深者,应加用垫棉法。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环跳疽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证证候:髋部筋骨隐隐作痛,活动受限,皮色发红,局部肿胀,疼痛较剧,屈曲不伸;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方药:五神汤加减。常用药:荆芥、苏叶、生姜、苍术、黄柏。2、气虚血滞证证候:后期全身热病症状已解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缩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流脓稀薄,久不愈合;伴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赤芍、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地龙、黄芪、伸筋草、忍冬藤、鸡血藤。
其他治疗

1、初起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患肢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

2、脓成

及早切开引流。

3、溃后

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4、窦道形成

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若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夹出;如无死骨存在,脓液转为黏稠液体时,即使疮口仍较深,也应及时停用药线,否则不易收口。若有空腔或疮口较深时,可用垫棉法,以促使疮口愈合。

病因

基本病因
因患疔疮、有头疽、疮疖等化脓性疾病,或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病后余毒未清,湿热壅盛,深窜入里,留着筋骨,使经脉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本病。也可直接由关节附近外伤感染毒邪,或附骨疽脓毒流注关节而发生。

诊断

诊断原则

1、好发于4-14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初期来势较急,初起即恶寒壮热,髋部隐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活动受限。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伸,臀部外突,大腿略有外展、外旋,纵轴叩击痛阳性。舌苔黄腻,脉滑数。成脓期皮肤灼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伴壮热持续不退。局部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时间在患病后1-3个月内。溃后脓出初见黄稠,日后稀薄,因已损骨,多不易愈合。可使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道成病理性脱位等。

诊断依据

1、好发于4-14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初期来势较急,初起即恶寒壮热,髋部隐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活动受限。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伸,臀部外突,大腿略有外展、外旋,纵轴叩击痛阳性。舌苔黄腻,脉滑数。成脓期皮肤灼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伴壮热持续不退。局部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时间在患病后1-3个月内。溃后脓出初见黄稠,日后稀薄,因已损骨,多不易愈合。可使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道成病理性脱位等。

鉴别诊断

1、臀部流注

病在肌肉,常为多发性,易溃、易脓、易敛,愈后不损伤筋骨。

2、髂窝流注

患肢屈曲难伸,大腿略向内旋,愈后大多无残疾。

预防

预防措施

1、平素加强锻炼,增加饮食营养。患病后禁食鱼腥发物及辛辣之品。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用夹板固定,以防止骨折和毒邪扩散。慢性期应避免负重及跌跤。

4、疾病治愈后必须继续服药3-6个月,以防复发。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