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睑内结石

睑内结石,中医病名。是因痰浊凝聚,积于睑内所致。以睑内出现坚硬的黄白色小颗粒,眼内涩痛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结膜结石。

主要病因

痰浊凝聚,积于睑内

其它名称

粟子疾、目中结骨症

发病部位

胞睑

就诊科室

眼科

常见症状

睑内出现坚硬的黄白色小颗粒,眼内涩痛

相关中医疾病

睑结膜结石

英文名称

conjunctival lithias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眼部检查

翻转胞睑,见睑内面有一个或多个黄白色状如碎米的小颗粒,或隐于内,或突出于外,触之坚硬如石,其周围略显红赤。石样颗粒多者,日久可致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等变症。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症早期,结石隐伏于睑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若并发于椒疮、赤丝乱脉等,当于挑拨之后,治疗其原发病。

药物治疗
睑内结石辩证要点本症早期,结石隐伏于睑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若渐长突起,则隐磨睛珠,自觉涩痛、流泪、羞明。此时可先用针挑法剔除之,或用海螵蛸棒摩擦夷平。后服清心脾郁热之剂,如内疏黄连汤加减。若并发于椒疮、赤丝乱脉等,当于挑拨之后,治疗其原发病。睑内结石治疗原则本症早期,结石隐伏于睑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若并发于椒疮、赤丝乱脉等,当于挑拨之后,治疗其原发病。睑内结石证治分类脾经风热症状:自觉涩痛,流泪,羞明,睑内面有一个或多个黄白色状如粟米的小颗粒,触之坚硬如石,其周围略显红赤,或有白睛红赤等。治法:清泻脾经风热方药:内疏黄连汤加减。常用药:山栀子、连翘、薄荷、甘草、黄芩、黄连、桔梗、大黄、当归、白芍、木香、槟榔。[1]

病因

基本病因
风邪客于脾经,壅于胞睑,郁久化热,津液受灼,壅阻睑内。

诊断

诊断原则

1、轻症无自觉症状。如已突出者,则磨擦眼珠,如异物入目,一般沙涩难忍,流泪,甚则眼珠疼痛。

2、翻转眼睑,可见脸内表面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颗粒,散在或簇生,周围稍呈红色。其颗粒可隐于睑内,或突出于外,触之坚硬,以上睑多见。

诊断依据

1、轻症无自觉症状。如已突出者,则磨擦眼珠,如异物入目,一般沙涩难忍,流泪,甚则眼珠疼痛。

2、翻转眼睑,可见脸内表面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颗粒,散在或簇生,周围稍呈红色。其颗粒可隐于睑内,或突出于外,触之坚硬,以上睑多见。

鉴别诊断

粟疮

颗粒为红色,质地软,累累成片,多有刺痒眵泪。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多在椒疮、赤丝乱脉等眼病的基础上并发,故及时治疗上述眼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若已发病者,隐于睑内无自觉症状时,不宜强行剔除。已突出表面者,应及时剔除,不宜揉搓患眼,以免擦伤黑睛。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