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筋瘤

筋瘤,中医病名。是指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多因久立负重,感受寒湿之邪,外伤筋脉所致。本病好发于下肢。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

主要病因

久立负重,感受寒湿之邪,外伤筋脉

发病部位

下肢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血管外科

常见症状

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

相关中医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

英文名称

nodular varicosity,tendon tumor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下肢静脉顺行或逆行造影检查,可显示静脉是否通畅、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存在静脉血液的倒流。

治疗

药物治疗
(一)内治法1.劳倦伤气证候:站久行远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治则:补中益气;活血舒筋。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2.寒湿凝筋证候: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治则:暖肝散寒,益气通脉。主方: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3.外伤瘀滞证候: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和营消肿。主方:活血散瘀汤加减。(二)外治法1.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并发湿疮、臁疮者,参考有关词条治疗。2.手术是治疗筋瘤的根本办法。凡是有症状的筋瘤,无手术禁忌证者都应手术治疗,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词条标签: 科学百科中医药分类 , 疾病
其他治疗

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有助于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

病因

基本病因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诊断

诊断原则

1、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

2、早期感觉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并能指导治疗。

3、出现条索状红肿、灼热、压痛等症多为伴发青蛇毒,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缝扎后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

诊断依据

1、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

2、早期感觉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浅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顷刻充盈回复。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并能指导治疗。

3、出现条索状红肿、灼热、压痛等症多为伴发青蛇毒,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缝扎后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

鉴别诊断

血瘤

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预防

预防措施

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患筋瘤者经常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止外伤;并发湿疮者,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