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中医病名。是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周期性发热为主的病症。又称经病发热。多因气血营卫失调所致。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基本原则。若偶尔又一次经期发热,不属于此病范畴。经行发热一般经后自然逐渐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复发病,甚至经后热度反而升高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作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治疗。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1、妇科检查
患者一般无异常改变。若有急慢性盆腔炎、盆腔结核病史,或宿有瘀血留滞胞宫胞脉者,检查时局部可扪及包块压痛不适,或触痛明显。
2、辅助检查
血象分析正常或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盆腔B超扫描,腹腔镜检查有助诊断。
治疗
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原则。
病因
症状
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发热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或于经前或经行时1-2天内发生,或在经行后期或经净时出现。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甚至经净后其热自退。
诊断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
2、伴随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
2、伴随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1、经行感冒
经行前后或经期偶患感冒者,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以外感表证为主,伴见恶寒、 鼻塞、流涕等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而经行发热伴随月经而发生,无外感表证,经后热退。
2、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也可见经行发热,为经期或行经前后,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搏所致, 其发病虽与月经有关,但不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其热型多为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往往伴有神志症状: 昼则明了,暮则谵语,或胸胁满如结胸状而谵语。可与经行发热鉴别。
预防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4、饮食营养
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