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中医病名。是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周期性发热为主的病症。又称经病发热。多因气血营卫失调所致。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基本原则。若偶尔又一次经期发热,不属于此病范畴。经行发热一般经后自然逐渐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复发病,甚至经后热度反而升高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作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治疗。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主要病因

气血营卫失调

其它名称

经病发热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周期性发热

相关中医疾病

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英文名称

menstrual fever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患者一般无异常改变。若有急慢性盆腔炎、盆腔结核病史,或宿有瘀血留滞胞宫胞脉者,检查时局部可扪及包块压痛不适,或触痛明显。

2、辅助检查

血象分析正常或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盆腔B超扫描,腹腔镜检查有助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原则。

药物治疗
经行发热辩证要点本病应从气血营卫来辩证。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多,经量多,舌质淡薄,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以气血为主;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以入血为主。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发热为辨证要点。经行发热治疗原则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原则。经行发热证治分类1. 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两颧潮红,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清热。代表方:蒿芩地丹四物汤。方药: 青蒿、黄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2. 血气虚弱证主要证候: 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多,经量多,舌质淡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治法:补益血气,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方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3. 瘀热壅阻型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治法:化瘀清热。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丹皮。方药:桃仁、红花、赤芍、牛膝、柴胡、丹皮、枳壳、桔梗。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血营卫失调。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经行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阴阳失衡,若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

症状

典型症状

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发热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或于经前或经行时1-2天内发生,或在经行后期或经净时出现。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甚至经净后其热自退。

诊断

诊断原则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

2、伴随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诊断依据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

2、伴随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鉴别诊断

1、经行感冒

经行前后或经期偶患感冒者,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以外感表证为主,伴见恶寒、 鼻塞、流涕等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而经行发热伴随月经而发生,无外感表证,经后热退。

2、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也可见经行发热,为经期或行经前后,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搏所致, 其发病虽与月经有关,但不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其热型多为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往往伴有神志症状: 昼则明了,暮则谵语,或胸胁满如结胸状而谵语。可与经行发热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4、饮食营养

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抵抗力。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