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风疹块

经行风疹块,中医病名。是指以经前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周身皮肤瘙痒,起风团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经行风疹块”。类似西医经前期综合征。多发于行径妇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本病易随月经反复发作。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妇科检查: 无异常。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以养血祛风为主,虚证宜养血祛风,实证宜疏风清热。
药物治疗
经行风疹块辩证要点患者汗出后腠理不固,立即吹风,风邪从腠理而入,风为阳邪,其性开泻,具有生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所以风邪常伤及人肌表,而出现皮疹等。《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故本病风疹块及皮肤瘙痒此起彼伏。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农历6月为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胃,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受损的症状,故患者常见大便秘结,数日方行。辨为风邪挟湿后,风邪还要分清内风还是外风。内风多见面色不华,肌肤枯燥。可见疹色淡白;外风为患者,多见遇风即作,瘙痒尤甚,疹色发红而高起,治疗宜养血祛风为主。本病全身起皮疹,色红隆起,可见为外风为患。故本病为卫外不固,风邪挟湿邪乘虚侵袭所致,致使营卫失调。经行风疹块治疗原则本病对于表证应给予疏风清热;对于入血证,应给予养血疏风。经行风疹块证治分类1.血虚主要证候:经行风疹频发,瘙痒难忍,入夜尤甚,月经推迟、量少色淡,面色不华,肌肤枯燥。舌淡红,苔薄,脉虚数。证候分析:营阴不足,血虚生风,风胜则痒。经行时阴血愈虚,故风疹频发。因血属阴,故入夜痒甚。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不华。血虚肌肤失荣,则肌肤枯燥。舌淡红,苔薄,脉虚数,均为血虚生风之象。治法:养血疏风。代表方:当归饮子(《外科正宗》)。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防风、荆芥、黄芪、甘草、白蒺藜、何首乌。2 . 风热主要证候:经行身发红色风团、疹块,瘙痒不堪,感风遇热,其痒尤甚,月经多提前、量多色红,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相搏,邪郁肌腹,则身起红色风团,瘙痒异常。热甚伤津、则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内盛之象。治法:疏风清热。代表方:消风散(《外科正宗》)。方药: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炒苍术、蝉蜕、木通、胡麻仁、生知母、煅石膏、生甘草、牛蒡子。
其他治疗
1、外洗法:五倍子、红茶各10g,水煎熏洗(《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清热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2、外擦法。鲜青蒿60g,擦患处,随擦随消至愈(《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清热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3、荆芥穗30g,研末,纱布包裹置于皮肤上,用手来回揉搓,至皮肤发热为度(《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祛风止痒。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风邪为患,缘于素体本虚,适指经行,气血亦虚,风邪乘虚而入,郁于肌表而诱发本病。本病有内风和外风之分,内风者,由血虚生风所致,外风者由风邪乘经期、产后、体虚之时,袭于肌表腠理。
症状
典型症状
每随经行而出现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消。
诊断
诊断原则
1、经前或经行期间皮肤瘙痒,周身出现隐疹,或突起成块,经后逐渐消退。
2、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诊断依据
1、经前或经行期间皮肤瘙痒,周身出现隐疹,或突起成块,经后逐渐消退。
2、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鉴别诊断
痛疹:身痒,搔之出现红斑,但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
预防
预防措施
1、妇女在经期、产后当慎风冷,饮食当禁辛辣鱼腥之品。
2、经行风疹块因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所致,故当配合月经情况进行辨证。一般血虚者,月经多推迟,量少;因热者,月经多提前,色红,量多;因寒者,月经推迟,或色黯有块腹痛,故调经治本,佐以祛邪,以达到治疗目的。
3、用药上,以养血疏风为主,切忌辛温香燥之剂, 以免更伤其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