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中医病名。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其它名称

经来遍身浮肿、经来浮肿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

相关中医疾病

经前期综合征

英文名称

edema during menstruation,menstrual edema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均正常,内分泌功能测定可辅助诊断。
经行浮肿患者,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一般水肿程度较轻。属于心源性、肝源性及肾源性的水肿,血尿常规皆有改变,且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与体征可资鉴别。营养不良性浮肿有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心肝、肾及营养不良性浮肿虽可在经期加重,应按内科杂病治之,不可与经行浮肿混为一谈。

治疗

治疗原则

虚者,治以温肾健脾化湿,化气行水消肿; 实者,治以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药物治疗
1.脾肾阳虚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晨起头面肿甚,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则见四肢浮肿。脾虚失运,则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肾虚损,经血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乃为阳虚不足之候。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代表方:肾气丸《金贵要略》合苓桂术甘汤。方药: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甘草。2.气滞血瘀主要征候: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色黯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证候分析:气滞血行不畅,则肢体肿胀;苔薄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征。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代表方:八物汤(《济阴纲目》加泽兰、茯苓皮。方药: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

病因

基本病因
凡浮肿之症,莫不由脾,肾两脏相干为病,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经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经行浮肿之由,亦责之于脾肾两脏。况经本于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素本脾虚或肾虚,值经期经血下注,脾肾益虚,水湿无以运化,泛溢为肿。亦有因气滞血瘀,气不行水而出现经行肿胀。

症状

典型症状

 经行头面四肢浮肿, 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 经净则浮肿渐消。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发生与月经有关,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于经前,经期出现,经后逐渐消退。

2、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手足肿胀或面部浮肿不适或自觉肿胀。

3、体征:体重可增加或有凹陷性浮肿。

诊断依据

1、本病发生与月经有关,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于经前,经期出现,经后逐渐消退。

2、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手足肿胀或面部浮肿不适或自觉肿胀。

3、体征:体重可增加或有凹陷性浮肿。

鉴别诊断

经行浮肿患者,一般水肿程度较轻,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如经净后浮肿仍不能消退者, 则需考虑是否为心、肝、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浮肿。应结合有关检查,明确诊断。这类浮肿虽可在经期加重,但应按内科杂病治之,不可与经行浮肿混为一谈。

1、心源性浮肿者,可有心功能减退、心率快、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肿大。

2、肝源性浮肿者,多有肝病、肝功能异常史,多在肝病晚期出现,常为有腹水伴水肿,无周期性。

3、肾源性浮肿者,有肾功能不全病史,水肿程度较重,无周期性。

4、甲状腺功能减退致肿者,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鉴别。

5、营养不良性水肿,多属全身性浮肿,有营养不良病史伴低蛋白血症。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劳累。

2、经前适当控制水盐摄入量; 经期慎食生冷瓜果之物,以防感寒湿滞,重伤脾阳。

3、可采用食疗方法,帮助利水消肿。

4、虚者要注意经前调理,以补脾肾为本。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