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中医病名。是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以青春期少女多见,亦可见于育龄期妇女,本病中医治疗预后较好。本病属中医经行诸证范畴,相当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

主要病因

肝经郁火、肺肾阴虚

其它名称

倒经、逆经

发病部位

鼻腔、口腔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

相关中医疾病

代偿性月经

英文名称

hematemesis and/or epistaxis during menstruation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鼻、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肺、胃等黏膜有无病变,必要时行活检以辅助诊断,排除恶性肿瘤及炎症所致出血。

2、妇科检查: 无异常。

3、辅助检查: 胸部ⅹ线片、纤维内窥镜检查以排除鼻、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肺、胃等器质性病变。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

药物治疗
经行吐衄辩证要点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不同。实证为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两胁胀痛, 口苦咽干,头昏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虚证为经期或经净时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经行吐衄治疗原则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经行吐衄证治分类1. 肝经郁火主要证候: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两胁胀痛, 口苦咽干,头昏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候分析: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志火炽盛,肝司血海,冲脉隶于肝,经行血海气盛,血海之血随冲气挟肝气上逆而致经行吐衄,火盛则血红。肝郁化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胁为肝经循行部位,肝气郁结则两胁胀痛。肝火上扰清窍则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肝热内盛之象。治法:清肝泻火,调经止衄。代表方:清肝引经汤加减。方药: 当归、白芍、生地、丹皮、栀子、黄芩、川栋、茜草、牛膝、甘草、白茅根。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丹皮凉血清热,栀子、黄芩清热降火;白茅根、茜草清热凉血以止衄,牛膝引血热下行,川楝子清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若兼小腹疼痛拒按,经血不畅有块者为瘀阻胞中,于上方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止痛。2. 肺肾阴虚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净时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肾润肺,调经止衄。代表方: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牛膝。方药:当归、热地 、沙参 、白芍、 茯苓 、黑荆芥 、丹皮。方中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熟地滋肾养肝,丹皮清热凉血,茯苓健脾宁心,黑荆芥引血归经。牛膝引血下行。若咳血、咯血甚者可加白茅根,浙贝母、桔梗以滋肺镇咳以止血。 [1]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主要机理多为血热而冲脉之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者为吐,出于鼻者为衄。临床以鼻衄多见。

症状

典型症状

每逢月经来潮前1-2日,或正值经期,亦有少数在经将净时出现吐血或衄血,血量多少不一,经净后便停止,多伴月经量减少,甚则无月经,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诊断

诊断原则

1、吐血、衄血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连续2次以上。

2、伴月经量相应减少,甚或闭而不行。

诊断依据

1、 吐血、衄血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连续2次以上。

2、伴月经量相应减少,甚或闭而不行。

鉴别诊断

内科吐血、 衄血疾病 内科吐血、衄血者多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史,虽可能有经期加重的趋势,但其吐血、衄血可在非行经期发生,与本病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有所不同。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出血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等,另外胸片、纤维内窥镜等检查均有助于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有衄血史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伤阴津,引血妄行。

2、保持心情舒畅,尤其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道而致衄血。

3、经行吐衄一症,以肝郁、血热者多,大抵气逆则上冲,血热则妄行。血热气逆,吐衄之症由此而作,故治之法无非清血顺气之品,但用药不宜过用寒凉,以免血滞留瘀。此外,饮食上切忌辛辣、椒、姜、葱之类。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