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中医病名。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多发于行经期妇女。西医学经前期综合征出现泄泻者,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调经为辅。脾健湿除,肾气得固,则泄泻自止。
药物治疗
经行泄泻辩证要点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经行泄泻治疗原则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原则。经行泄泻证治分类1.脾气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方药: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连肉、桔梗、薏苡仁、砂仁。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1] 2.肾阳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五更泄泻,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治疗法则:温阳补肾,健脾止泻。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2] 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3]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行时脾肾更虚,遂致泄泻。
症状
典型症状
经前2-3天或正值经行发生泄泻,经净渐止,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有过度劳累、房劳多产或慢性胃肠疾病史。
2、症状
经前2-3天或正值经行发生泄泻,经净渐止,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3、检查
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无异常。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过度劳累、房劳多产或慢性胃肠疾病史。
2、症状
经前2-3天或正值经行发生泄泻,经净渐止,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3、检查
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无异常。
鉴别诊断
1、内科泄泻
内科泄泻多因脏腑功能失调、饮食内伤或外感史而致,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与月经周期无关。
2、经期伤食
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常伴有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与月经周期无关。
3、经期感寒
泄泻有感受寒湿及风寒史,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伴表证,与月经周期无关。
预防
预防措施
1、本病与体质虚弱有关,尤其是脾和肾虚弱者,因此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本病的发生。
2、少食油腻不消化食物。医生用药时尽量避免润肠、滑肠之药,如桃仁、胡桃肉、芝麻、杏仁、柏子仁等。
3、经后可服健脾益肾中药调理,增强脾、肾功能,调整冲任气血平衡,能防止复发。
4、对经行泄泻久治不愈者,或症状明显加重者,应考虑肠道病变可能,作大便常规、大便培养或肠镜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