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中医病名。是指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多发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

主要病因

肾阴虚、湿热、血瘀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

相关中医疾病

排卵期出血

英文名称

intermenstrual bleeding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宫颈黏液透明呈拉丝状夹有血丝或有赤白带下。

2、辅助检查: 测量基础体温,多见高、低温相交替时出血,当基础体温升高,出血停止,亦有高相时继续出血; 此期血中雌、孕激素测定水平偏低。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调摄冲任阴阳平衡为大法,选用滋肾阴、补脾气、利湿热或消瘀血之方药随证治之。

药物治疗
经间期出血辩证要点本病以发生在排卵期有周期性的少量子宫出血为辨证要点,进行分析则更为准确。经间期出血治疗原则治疗以调摄冲任阴阳平衡为大法,选用滋肾阴、补脾气、利湿热或消瘀血之方药随证治之。经间期出血证治分类1. 肾阴虚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小便困难,尿色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代表方:两地汤合二至丸。方药: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2. 湿热证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固冲止血。代表方: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方药:当归、白芍、生地黄、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阿胶、红枣。3. 血瘀证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质紫或有紫斑,脉细弦。治法:化瘀止血。代表方: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枳壳、桃仁、龟甲。 [2]

病因

基本病因
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常见的病因有肾阴虚、脾气虚、湿热和血瘀。

症状

典型症状

两次月经中间,约在周期的第12 -16天出现规律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出血持续2 -3 日或数日,可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乳胀,白带增多,质地透明如蛋清样,或赤白带下。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

2、周期性经间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现为白带挟血,伴轻微腰腹痛。

3、月经周期正常,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

4、基础体温测定显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诊断依据

1、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

2、周期性经间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现为白带挟血,伴轻微腰腹痛。

3、月经周期正常,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

4、基础体温测定显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鉴别诊断

1、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的出血时间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这一时间段出现周期提前,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而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 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发生出血。

2、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3、赤带 赤带排出无周期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史,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赘生物或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经间期出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预防

预防措施

1、出血期间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外阴局部清洁,严禁性生活,防止感染。

3、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忌食油腻、辛辣、燥热的食物。

4、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加强体质锻炼。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