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烂疔

烂疔,中医病名,是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掀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脱落,范围甚大,疮形凹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气性坏疽。

主要病因

感染特殊毒气、湿热火毒内蕴

其它名称

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

发病部位

足部、手臂、手背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相关中医疾病

气性坏疽

英文名称

gas gangren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脓液细菌培养可发现革兰染色阳性梭状芽胞杆菌。X线检查患部见气泡阴影。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治疗

治疗原则

须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内治宜清热泻火、利湿解毒,并注意和营散瘀;外治宜广泛多处纵深切开,保证引流畅通。

药物治疗
烂疔辨证要点本病辨证,要结合病症的轻重。由于创口染毒,内有湿热蕴结,以致湿热火毒聚于肌肤所致,为湿热蕴结证;由于毒邪不能控制,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内入营血,热毒炽盛,郁于肌肤,腐坏肌肉所致,为毒入营血证。烂疔治疗原则烂疔多因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故清热凉血解毒为本病治标主法。同时,应辨明病因,审因论治以治本。湿热蕴结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毒入营血者宜清营凉血解毒。烂疔证治分类内治法1.湿火蕴结证证候: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黄连、黄柏、黄芩、栀子、萆薢、薏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2.毒入营血证证候: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闷呕吐,黄疽;局部高度水肿发亮,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赤芍、丹皮、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外治法1.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黄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剂。2.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改用蟾酥合剂或五五丹。3.腐肉脱净,周围肿势渐退,肉色鲜红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其他治疗

1、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黄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剂。

2、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改用蟾酥合剂或五五丹。

3、腐肉脱净,周围肿势渐退,肉色鲜红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农民或士兵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又有湿热火毒内蕴所致。

症状

典型症状

初起患肢有沉重和包扎过紧的感觉,继则出现“胀裂样”疼痛,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但皮肤颜色暗红。伴高热(40℃ ~41℃)、寒战、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一般高热一昼夜后,虽身热略降,但神识仍时昏时清,伴有烦渴引饮、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苔黄焦糙、舌质红绛、脉洪滑数等症状。1~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含暗红色液体的小水疱,很快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疮口四周皮色转为紫黑色,中央有浅黄色死肌,疮面略带凹形,轻按患处有捻发音,重按则有污脓溢出,稀薄如水,混以气泡。随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日见扩大。

若身热渐退,患处四周水肿消失,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分界处流出的脓液转稠者,为转机之象,以后就能腐脱新生,即使疮面甚大也不难收口而愈;若高热持续不退,谵语,黄疸,苔黄焦糙,脉细而数,患处腐烂及肿势继续蔓延不止,乃正不胜邪,毒邪走散,不得外泄而内攻脏腑,合并“走黄”之征,可有生命危险。

诊断

诊断原则

(一)病史

患者多为农民和战士。发病前多有手足创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潜伏期一般为2-3天。

(二)临床表现

1、好发于足部,手臂、手背等也可发生。

2、初起患肢有沉重和包扎过紧的感觉,继则出现“胀裂样”疼痛,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但皮肤颜色暗红。伴高热、寒战、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1-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含暗红色液体的小水疱,很快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疮口四周皮色转为紫黑色,中央有浅黄色死肌,疮面略带凹形,轻按患处有捻发音,重按则有污脓溢出,稀薄如水,混以气泡。随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日见扩大。

若身热渐退,患处四周水肿消失,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分界处流出的脓液转稠者,为转机之象,可能腐脱新生,即使疮面甚大也不难收口而愈;若高热持续不退,谵语,黄疸,患处腐烂及肿势继续蔓延不止,乃正不胜邪,毒邪走散,不得外泄而内攻脏腑,是“走黄”之征,可有生命危险。

诊断依据

(一)病史

患者多为农民和战士。发病前多有手足创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潜伏 期一般为2-3天。

(二)临床表现

1、好发于足部,手臂、手背等也可发生。

2、初起患肢有沉重和包扎过紧的感觉,继则出现“胀裂样”疼痛,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但皮肤颜色暗红。伴高热、寒战、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1-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含暗红色液体的小水疱,很快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疮口四周皮色转为紫黑色,中央有浅黄色死肌,疮面略带凹形,轻按患处有捻发音,重按则有污脓溢出,稀薄如水,混以气泡。随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日见扩大。

若身热渐退,患处四周水肿消失,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分界处流出的脓液转稠者,为转机之象,可能腐脱新生,即使疮面甚大也不难收口而愈;若高热持续不退,谵语,黄疸, 患处腐烂及肿势继续蔓延不止,乃正不胜邪,毒邪走散,不得外泄而内攻脏腑,是“走黄” 之征,可有生命危险。

鉴别诊断

1、流火

常有反复发作史,局部皮色鲜红,边缘清楚,高出周围皮肤,压之能退色。一般无水疱,即使有水疱亦较小,刺破后流出黄水,肉色鲜红,无坏死现象。

2、发

发病相对较慢,疼痛渐渐加重,其红肿以中心最明显,四周较淡。溃烂后患处无捻发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预防

预防措施

1、必须严格消毒隔离。用过的敷料应予焚毁,换药用具应彻底消毒。

2、应加强宣教,尽量避免赤足劳动,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3、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