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皮漏病

流皮漏病,中医病名。是指以皮损为粟粒至豌豆大小结节,呈苹果酱样,破溃后结疤,疤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一边破坏,一边愈合为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寻常性狼疮。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多虚实夹杂,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治疗的同时,兼以益气养阴。辅以外治法。
药物治疗
流皮漏病辩证要点本病多虚实夹杂。从虚实来辩证。实证为颜面有鲜红或褐红色浸润明显的斑块或结节;虚证表现为颜面有暗红色浸润,斑块及结节形成溃疡、流脓,乏力,低热,盗汗。流皮漏病治疗原则本病多虚实夹杂,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治疗的同时,兼以益气养阴。辅以外治法。流皮漏病证治分类1.阴虚痰结证候:颜面有鲜红或褐红色浸润明显的斑块或结节,伴见低热、盗汗、乏力,苔薄白,舌质红,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解毒,和营化痰软坚。方药:常用药:生地、玄参、天门冬、黄芩、黄柏、丹参、炙百部、夏枯草、海藻、白花蛇舌草、甘草。2.气虚痰结证候:颜面有暗红色浸润,斑块及结节形成溃疡、流脓,乏力,低热,盗汗,纳差,舌质微红,苔薄白,脉沉细。治法:益气养血,软坚化痰。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生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茯苓、鸡血藤、红花、夏枯草、大贝母、连翘、陈皮、甘草。
其他治疗
未溃者可用紫色消肿膏。形成溃疡时,红油膏掺七三丹敷贴,或用五倍子膏。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形成多因身体虚弱,气阴不足,外感风邪,湿痰凝滞血脉而致肌肤出现粟粒大的结节,日久溃烂,愈后留有挛缩性疤痕等。
诊断
诊断原则
1、皮损为粟粒至豌豆大小结节,呈苹果酱样,破溃后结疤,疤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一边破坏,一边愈合。2、好发于面部,其次为四肢、臀部、躯干等处。3、部分病人,常因瘢痕收缩而形成各种畸形,如眼睑外翻、兔眼等。
诊断依据
1、皮损为粟粒至豌豆大小结节,呈苹果酱样,破溃后结疤,疤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一边破坏,一边愈合。
2、好发于面部,其次为四肢、臀部、躯干等处。
3、部分病人,常因瘢痕收缩而形成各种畸形,如眼睑外翻、兔眼等。
预防
预防措施
1、适当休息,增加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早诊断,早治疗,消灭传染源,杜绝传染途径。卡介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