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疖

蝼蛄疖,中医病名。疖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小儿头部,患处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这种疖肿常为多发性,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相当于西医病名穿掘性毛囊炎。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治疗
治疗原则
内治宜凉血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化裁;如疮口久不收敛者,应服四妙汤。
药物治疗
蝼蛄疖辩证要点病损反复发作,此伏彼起,相互贯通,偶有低热,食少纳呆,口干,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滑,辨证属正气不足,热毒蕴结。蝼蛄疖治疗原则内治宜凉血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化裁;如疮口久不收敛者,应服四妙汤。蝼蛄疖证治分类1. 热毒蕴结证证候: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或伴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3. 阴虚内热证证候: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扶正解毒。方药:四妙汤加减。常用药:紫草、升麻、糯米、甘草。
病因
基本病因
多因暑疖失治所致。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发于小儿头皮。
2、症见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增大如黄豆至梅李大小之疖肿,根底坚硬,继之形成脓肿,多自溃脓出。
3、蝼蛄疖分为二种,一种是疮形肿势虽小,而根脚坚硬,溃破后脓水流出,但坚硬不消,出现一处未愈,他处又生的现象。另一种是疮大如梅杏,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常数月不愈。
诊断依据
1、 多发于小儿头皮。
2、症见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增大如黄豆至梅李大小之疖肿,根底坚硬,继之形成脓肿,多自溃脓出。
3、蝼蛄疖分为二种,一种是疮形肿势虽小,而根脚坚硬,溃破后脓水流出,但坚硬不消,出现一处未愈,他处又生的现象。另一种是疮大如梅杏,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常数月不愈。
鉴别诊断
1、秃发性毛囊炎:多侵犯儿童,损害小而散在,炎症不显著,无穿凿现象。
2、枕部乳头状皮炎:局限于颈后枕部的毛囊炎,不融合,无穿凿,愈后形成乳头状瘢痕。
预防
预防措施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