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漏睛

漏睛,中医病名。是指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外障、热积必溃之病、窍漏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此外,亦有新生儿罹患本病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泪囊炎。

其它名称

目脓漏、漏睛脓出外障、热积必溃之病、窍漏

发病部位

内眦部

就诊科室

眼科

常见症状

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相关中医疾病

慢性泪囊炎

英文名称

dacryocystitis,leaking eye,chronic dacryocystit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内眦头皮色如常,或微显红赤,内眦部白睛微赤,或见睛明穴下方微有隆起,按之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冲洗泪道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返流。

治疗

治疗原则

该病病程较长,邪毒蕴伏,内眦脓液不尽,若有目珠外伤,或内眼手术,尤其黑睛破损时,则邪毒乘虚而人,可发生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病症,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漏睛辩证要点本病为邪深久伏所致的顽固眼病,辨证主要是以局部症状为主,结合参考全身情况。发病初期,脓汁量少清稀者,多为风热停留泪窍,以祛风清热为主;眦部红赤,脓稠粘浊者,多为心脾湿热上攻泪窍,以清热除湿为主;风热引动内火者,可参照二者施治。缠绵日久,常有清稀脓汁流出者,多正虚邪留,则应攻补兼施。同时要重视外治法,如用点眼剂、泪道,冲洗等方法。对日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漏睛治疗原则内外治结合,对日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漏睛证治分类(一)风热停留症状: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少量浊粘泪液自泪窍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时觉有涎水粘睛。治法:疏风清热。方药:白薇丸加减。常用药:蒲公英、防风、羌活、白蒺藜、白薇、石榴皮。(二)心脾湿热症状:大眦头微红,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溢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尿赤,苔黄腻。治法:清心利湿。方药:竹叶泻经汤加减。常用药:竹叶、黄连、大黄、栀子、黄芩、升麻、泽泻、车前子、茯苓、甘草、柴胡、 决明子、羌活、赤芍。(三)正虚邪恋症状:漏睛日久,大眦头不红不肿,按之不痛,唯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绵绵不已、 头晕乏力,苔薄脉细弱。治法:扶正托毒。方药:治风黄芪汤加减。常用药:黄芪、人参、地骨皮、知母、大黄清、防风、茯苓、远志。外治1、外用八宝眼药点眼,每日3次。2、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冲洗泪道,每日一次,以清热排脓。经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试行泪道探通术,探通时必须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损伤泪窍,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无效者,即不必继续。3、漏睛久不治者可考虑手术,根据情况选用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小管手术。
其他治疗

1、滴滴眼液

可用清热解毒类滴眼液,如熊胆滴眼液、鱼腥草滴眼液等;或抗生素滴眼液,如0.25%氯霉素滴眼液、0.4%环丙沙星滴眼液等。每日4-6次。

2、泪道冲洗

可用1%双黄连溶液冲洗泪道,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抗生素药液冲洗。

3、泪道探通术

若为婴儿患者,一般先行睛明穴下方皮肤按摩;日久无效者,可于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术后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4、手术治疗

经药物或泪道探通术治疗不愈者,应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摘除术,或泪道激光成形术等相关手术治疗。

病因

基本病因

心有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 络,上攻泪窍,热腐成脓所致。

症状

典型症状

患眼隐涩不舒,不时泪下,拭之又生,眦头常湿且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诊断

诊断原则

1、流泪或常有黏液或脓液附于内眦部。

2、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3、冲洗泪道时多有阻塞现象,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

诊断依据

1、流泪或常有黏液或脓液附于内眦部。

2、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3、冲洗泪道时多有阻塞现象,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流泪症相鉴别。二者均有流泪。但流泪症按压内眦部或冲洗泪道时,无黏液或脓液流出;而漏睛按压内眦部或冲洗泪道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溢出。

预防

预防措施

1、及时治疗椒疮、鼻部疾病,可减少和防止本病发生。

2、嘱患者滴滴眼液前先将黏液或脓液压净,以便药达病所。

3、勿食辛辣炙馎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