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漏睛疮

漏睛疮,中医病名。是指因热毒蕴结内眦部近泪堂处所致。以突发红肿高起,继则破溃出脓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名大眦漏。本病中年女性多见,多为单眼发病。可由漏睛演变而来,亦可突然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泪囊炎。

主要病因

热毒蕴结

其它名称

大眦漏

发病部位

内眦部

就诊科室

眼科

常见症状

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红肿高起,继则破溃出脓

相关中医疾病

急性泪囊炎

英文名称

acute dacryocystitis,leaking eye sor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内眦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灼热,肿核隆起渐大,疼痛拒按;重者,红肿连及患侧鼻梁及颜面,甚至胞睑红肿难开,白睛红赤肿胀;如脓成,疮已局限,以指扪之有波动感;若红肿消退,疮口未敛,脓液常从漏口流出。部分患者耳前及颌下可触及肿核,并有压痛。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治疗

治疗原则

未成脓时以消散为主,已成脓者切开排脓。

药物治疗
漏睛疮辩证要点本病起病急骤,来势较猛,必须及时防治。原则上未成脓时宜内治,以消散为主。初起风热上攻,治宜疏风散热,消肿散结。若热毒炽盛者,治宜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如正不胜邪,邪气留恋者,则宜扶正祛邪,托里排毒。如已成脓,则配合外治切开排脓。漏睛疮治疗原则散风清热,活血消肿。漏睛疮证治分类内治(一)风热上攻症状:患处红肿疼痛高起,泪多,头痛,恶寒 发热,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常用药:黄连、连翘、黄连、山栀、羌活、薄荷、防风、牛蒡子、当归、川芎、赤芍、 甘草。(二)热毒炽盛症状: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 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热解毒,消疮散结。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城。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银花、蒲公英、大黄、穿山甲、皂角刺。(三)正虚邪留症状:患处时有小发作,微红微肿,稍有压痛,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汁少而不绝,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治法:托里排毒。方药:千金托里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芍药、金银花、连翘、黄芩、竹叶、龙胆草、防风、桔梗、白芷、麦冬。外治1、未成脓者,可用紫金锭调和外敷,或选用新鲜芙蓉叶、野菊花、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一二味洗净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促其消散。亦可加用湿热敷。2、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亦可掺用九一丹药捻。每日换药,待脓尽,除去引流条,使切口愈合。3、若已成漏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泪囊摘除并切除瘘管。
其他治疗

1、滴滴眼液

可用清热解毒类滴眼液,如0.5%熊胆滴眼液等;或用抗生素滴眼液,如0.4%环丙沙星滴眼液等。

2、湿热敷

早期局部宜用湿热敷,每日2-3次。

3、药物敷

未成脓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和外敷,或用新鲜芙蓉叶、野菊花、马齿苋、紫花地丁等量,洗净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促其消散。

4、其他外治法

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待脓尽伤口愈合。若已成漏者,可行泪囊摘除术并切除瘘管。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发病位于内眦,多为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热毒内蕴,复为风邪所袭,引动内火,风热搏结上攻泪窍,气血瘀滞,结聚成疮。

症状

典型症状

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热泪频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诊断

诊断原则

1、常有漏睛病史。

2、内眦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掀痛,可见肿核隆起,扪压疼痛更甚。

诊断依据

1、常有漏睛病史。

2、内眦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掀痛,可见肿核隆起,扪压疼痛更甚。

鉴别诊断

1、针眼

以胞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继而成脓,形如麦粒为特点,生于大眦部的针眼,其红肿局限于针眼部位,泪道冲洗通畅。

2、胞肿如桃

以胞睑高度红肿、疼痛,其状如桃为特点,泪道冲洗通畅。

预防

预防措施

1、忌食辛辣炙馎等刺激性食物,以防止漏睛变生本病。

2、本病位置在危险三角区,急性发作时不可挤压患处,切勿采用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 以免脓毒扩散。

3、素有漏睛者,应彻底治疗。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