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奶癣

奶癣,中医病名。是指发于1-2岁婴儿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胎疮、胎敛疮。其特点是好发于头面,重者可延及躯干和四肢,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相当于西医病名婴儿湿疮。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主要病因

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

发病部位

头面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皮肤科

常见症状

头面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

相关中医疾病

婴儿湿疮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利湿止痒为治疗原则,辅以外治法。实证给予凉血清火,利湿止痒;虚证给予健脾利湿。
药物治疗
奶癣病辩证要点本病从虚实来辩证。实证表现为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抓痒流滋,甚则黄水淋漓、糜烂,结黄色痂皮;虚证表现为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奶癣病治疗原则本病以利湿止痒为治疗原则,辅以外治法。实证给予凉血清火,利湿止痒;虚证给予健脾利湿。奶癣病证治分类1.胎火湿热证证候: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抓痒流滋,甚则黄水淋漓、糜烂,结黄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方药:消风导赤汤加减。常用药:生地、赤芍、牛蒡子、白鲜皮、银花、薄荷、木通、黄连、甘草。2.脾虚湿蕴证证候: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治法:健脾利湿。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常用药: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其他治疗

1、脂溢性和湿性

用生地榆、黄柏煎水或马齿苋合剂、2%硼酸水外用冷湿敷,待流滋、糜烂减轻后,选用青黛散油、黄连油或蛋黄油外搽。

2、干性

用三黄洗剂、黄柏霜外搽。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人工哺育的婴儿

病因

基本病因
总因禀赋不耐,脾胃运化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两者蕴阻肌肤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衣服摩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诱发。

诊断

诊断原则

1、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2、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侵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3、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病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水疱和小片糜烂流滋;病重者,红斑鲜艳,水疱多,以糜烂流滋为主。亚急性者,水疱减少,暗红色斑片,丘疹稀疏,附有鳞屑。若过分搔抓、磨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流滋增多,并可向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臖核肿痛,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因剧痒患儿常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

诊断依据

1、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2、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侵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3、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病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水疱和小片糜烂流滋;病重者,红斑鲜艳,水疱多,以糜烂流滋为主。亚急性者,水疱减少,暗红色斑片,丘疹稀疏,附有鳞屑。若过分搔抓、磨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流滋增多,并可向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臖核肿痛,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因剧痒患儿常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以红斑、潮红、肿胀、水疱为主,形态较单一,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很快痊愈,不复发。

2、牛皮癣

皮损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尾骶部。初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后融合成片,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无糜烂渗出史。

预防

预防措施

1、急性者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不论急性、慢性,均应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鱼腥海鲜等发物。

3、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