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中医病名。凡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相关中医疾病

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

英文名称

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endogenous fever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种,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透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须进行的检查。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的原因严重贫血时,须作骨髓象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药物治疗
内伤发热辩证要点1. 辨证候虚实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表现虚实夹杂的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2. 辨病情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反之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较轻。内伤发热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内伤发热证治分类1.阴虚发热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2.血虚发热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3.气虚发热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4.阳虚发热症状: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5.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6.痰湿郁热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常用药: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7.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内伤发热其他疗法针灸疗法1.针刺百会、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用于阳虚发热的治疗。2.针刺阴陵泉、丰隆、外关等穴。用于痰湿郁热。3.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用于血虚发热。4.针刺太溪、复留、三阴交等穴。用于阴虚发热。5.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可用于气郁发热。

病因

基本病因

1、久病体虚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2、 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外伤出血 

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诊断

诊断原则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郁、血瘀、湿阻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郁、血瘀、湿阻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预防

预防措施
恰当的调摄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