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内伤咳嗽病

内伤咳嗽病,中医病名。是肺系疾患的一个主要症状,咳嗽因病因的不同而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内伤咳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降而上逆而成。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

主要病因

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常见症状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相关中医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

英文名称

endogenous cough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外感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慢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心病、肺癌等。可结合病史、病情、体检作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痰培养、胸部X线透视或摄胸片,以资协助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内伤咳嗽,病程一般较长,有先病在肺而影响他脏者,亦有他脏先伤而病及于肺者。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正虚邪实者,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当根据虚之所在着重补正。

药物治疗
内伤咳嗽病一、辨证要点1、分清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头胀痛、全身酸楚、恶风寒、发热等症。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病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2、辨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咳声低弱者属虚。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咳嗽较剧,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3、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燥。内伤咳嗽病二、治疗原则内伤咳嗽,病程一般较长,有先病在肺而影响他脏者,亦有他脏先伤而病及于肺者。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正虚邪实者,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当根据虚之所在着重补正。内伤咳嗽病三、证治分类1、痰湿证证候: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化痰方药: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2、痰热证证候: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常用药: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陈皮、桔梗、瓜蒌仁、麦冬、贝母、甘草、茯苓。3、肝火证证候: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串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咽喉干燥,面红目赤,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肝泻肺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味。常用药:青黛、蛤壳、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4、阴虚证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润肺,宁嗽止咳方药:二冬二母汤。常用药:麦门冬、天门冬、知母、贝母。5、气虚证证候:咳嗽声低无力,气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法:补益肺气,化痰宁嗽方药:补肺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6、阳虚证证候: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治法: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加味。常用药:附子、茯苓、白术、干姜、芍药。

病因

基本病因

1、脾虚生痰

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若脾虚日久可导致肺气亦衰,出现咳嗽、气促、语声低微等症状;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遂为咳嗽。

2、肝火犯肺

肝与肺以经络相连,肝经循行,“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灵枢·经脉》)。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升发与肃降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若肝气郁结,失其升发疏泄之能,就会影响肺气的肃降而致咳嗽。肝火上炎,灼伤肺阴,则可出现咳嗽、痰出不爽、咽喉干燥、胸胁胀满等症,这类病变,称之为“木火刑金”。

3、肾气虚衰

肾主纳气,肾精充足,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纳于肾。若肾精亏损,不能助肺吸气,就会出现呼吸短促等症,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肾虚咳嗽表现为上气不接下气,动则尤甚,多因肾虚不能纳气所致。又肺阴与肾阴有着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若肾阴下亏不能上滋肺金或虚火上炎,灼伤肺阴,就会出现干咳少痰、颧红、口干、声嘶。

诊断

诊断原则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诊断依据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鉴别诊断

1、内伤咳嗽与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头胀痛、全身酸楚、恶风寒、发热等症。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病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

2、内伤咳嗽与哮病及喘证

哮病及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和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若有感冒应及时诊治。若久咳自汗出者,可酌选玉屏风散、生脉饮服用。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可据病情适当选食梨、莱菔、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注意劳逸结合。缓解期应坚持“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