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内痔

内痔,是指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现代认为内痒是盆底动力学改变、Treits肌退行变性和肛垫内动静脉吻合调节障碍导致的肛垫肥大或脱垂。内痔是肛门直肠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通常又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则称为子痨。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便血、痔核脱出及肛门不适感。

主要病因

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

其它名称

里痔、痔核

发病部位

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常见症状

便血、痔核脱出及肛门不适感

相关中医疾病

内痔

英文名称

internal hemorrhoid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专科检查

指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窥肛镜下见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色暗紫或深红,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点。

2、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无明显变化。长期便血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甚至贫血。

治疗

治疗原则
多适用于I、II期内痔,或内痨嵌顿伴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者发病,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治疗者。
药物治疗
内痔治疗原则本病主要以手术为主要原则。若湿热下注证,应给予清热利湿止血治疗;若脾虚气陷证,应给予健脾益气治疗;若风伤肠络证,应给予清热凉血祛风治疗。内痔证治分类内治法1. 风伤肠络证主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凉血祛风。代表方:凉血汤加减。常用方:栀子仁、黄芩、白茅、知母、桔梗、甘草、侧柏叶、赤芍。2. 湿热下注证主证:大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潘数。治法:清热利湿止血。代表方: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方: 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槟榔、熟大黄。3. 脾虚气陷证主证: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治法:健脾益气。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外治法1.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具有收敛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2.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或收敛止血或生肌收口等作用。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桃花散、生肌玉红膏等。3.塞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如化痔栓。
其他治疗

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术后。

1、熏洗法

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趁热湿敷患处,冷则更换。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2、外敷法

将药物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等作用。根据不同病情可选用油膏或散剂,如九华膏、黄连膏、消痔膏(散)、五倍子散等。

3、塞药法

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作用。如痔疮栓等。

4、挑治法

适用于内痒出血。其机理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促使肿消痛减。常用穴位有肾俞、大肠俞、长强、上髎、中髎、次髎、下髎等,一般挑治1次即可见效,必要时可隔10日再挑治1次。

5、枯痔法

即以药物如枯痔散、灰皂散敷于n、m期脱出肛外的内痨痦核的表面,具有强腐蚀作用,能使寿核干枯坏死,达到痔核脱落痊愈的目的。此法目前已少采用。

病因

基本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湿燥热下迫大肠,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懈纵而成痔。日久气虚,中气下陷,不能摄纳则痔核脱出。

诊断

诊断原则

1、临床表现

初期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时出现手纸带血、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可脱出,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患者常伴有大便秘结,内痨持续脱出时有分泌物溢出,并可有肛门坠胀感。

2、分期

由于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四期。

I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II期内痔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III期内痔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IV期内寿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于外,因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以致肿痛、糜烂和坏死,即嵌顿性内痔。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初期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时出现手纸带血、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可脱出,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患者常伴有大便秘结,内痨持续脱出时有分泌物溢出,并可有肛门坠胀感。

2、分期

由于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四期。

I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II期内痔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III期内痔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 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IV期内寿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于外,因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以致肿痛、 糜烂和坏死,即嵌顿性内痔。

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

痔与本病的共同点是肿物脱出及便血;但本病多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一般为单个,有长蒂,头圆,表面光滑,质地较痔核硬,可活动,容易出血,以便血、滴血为主,多无射血现象。

2、肛乳头肥大

痔与本病的共同点是肿物脱出;但本病脱出物呈锥形或鼓槌状,灰白色,表面为上皮,质地较硬,一般无便血,常有疼痛或肛门坠胀,过度肥大者便后可脱出肛门外。

3、肛裂

痔与本病的共同点是便血。但本病是排便时肛门疼痛伴出血,且疼痛呈周期性,便秘时尤甚;局部检查可见肛管部位有明显裂口,多在6或12点处。

4、直肠脱垂

与本病的共同点是肛内有物脱出,质地柔软。但本病的脱出呈花瓣状,色暗红;直肠黏膜的脱出呈环层状,色淡红,可伴有肛门松弛。

5、直肠癌

痔与本病的共同点是便血。但本病是粪便中混有脓血,多为暗红或暗紫色,常伴有黏液或腐臭的分泌物,大便变扁或变细,便次增多,里急后重;指检可触及菜花状块物,或凹凸不平的溃疡,易出血,质地坚硬,不能推动;细胞学检查或病理切片可以确诊。

预防

预防措施

1、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蹲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肛门部瘀血。

2、注意饮食调和,多喝开水,多食蔬菜,少食辛辣食物。

3、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的活动或定时做肛门括约肌运动。

4、发生内痔应及时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