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脓耳

脓耳,中医病名。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季节。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主要病因

风热湿邪侵袭,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

相关中医疾病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必要时可行颞骨CT检查以了解骨质破坏情况。

治疗

药物治疗
脓耳辩证要点耳部流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但病情有急缓之分,病程有长短之别。一般来说,急者流脓初起,多属实证;缓者流脓日久,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按其脓色,又有黄脓、红脓、白脓、青脓、黑臭脓等不同。黄脓者多为湿热;红脓者多为肝经火热,热伤血分;白脓或青脓者多为脾虚;流脓臭秽黑腐者,多为肾虚,又受湿浊困结之虚实兼杂证候,病情多较危重。至于脓量的多少及脓质的稀稠,亦可作为辨证之参考,如脓水清稀量多,多为脾虚水湿停聚耳窍;若脓液稠粘者,多为火热偏盛,热聚化生脓汁。脓耳治疗原则根据脓耳发病特点,以疏风清热、清泻肝胆、健脾渗湿,补肾培元为主要内治法;外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排脓的局部治疗。
其他治疗

1、清除脓液

耳窍有脓,须先行清洁,以清除脓液,保持引流通畅,有助于以滴耳法 或吹药法进行治疗。一般可用3%双氧水洗涤耳道,也可用负压吸引的方法清除脓液。

2、滴耳

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药液滴耳。

3、吹药

此法可用于鼓膜穿孔较大者,一般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吹药前应先清除耳道积脓及残留的药粉。吹药时用喷粉器将药粉轻轻吹入,均匀散布于患处,每日1-2次,严禁吹入过多造成药粉堆积,妨碍引流。鼓膜穿孔较小或引流不畅时,不宜用药粉吹耳。

4、滴鼻

兼有鼻塞者,可用芳香通窍的滴鼻液滴鼻。

病因

基本病因
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在鼓膜穿孔前后的表现有所不同:早期的主要症状为耳痛,可伴有发热、听力下降,此时鼓膜红赤、完整;随后鼓膜紧张部穿孔,有脓液自穿孔处流出,耳痛逐渐缓解,而听力下降加重。久病者,主要症状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穿孔,通过穿孔有时可见到鼓室的肉芽或灰白色胆脂瘤。
诊断依据
本病在鼓膜穿孔前后的表现有所不同:早期的主要症状为耳痛,可伴有发热、听力下降,此时鼓膜红赤、完整;随后鼓膜紧张部穿孔,有脓液自穿孔处流出,耳痛逐渐缓解,而听力下降加重。久病者,主要症状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穿孔,通过穿孔有时可见到鼓室的肉芽或灰白色胆脂瘤。
鉴别诊断

本病与耳疖、耳疮均可出现耳痛及耳内溢液,应加以鉴别。

1、耳疖、耳疮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脓耳的耳痛则无此现象。

2、耳疖、耳疮的耳内分泌物较少且无黏性;脓耳的耳内分泌物较多且有黏性。

3、耳疖、耳 疮外耳道肿胀而鼓膜正常;脓耳则见鼓膜色红或穿孔,而外耳道皮肤无肿胀。

预防

预防措施

1、预防感冒。

2、注意擤鼻涕方法,防止擤鼻用力过度,使邪毒窜人耳窍诱发脓耳。

3、给婴幼儿哺乳时,要注意保持正确体位,防止哺乳姿势和方法不当,使乳汁误入耳窍诱发脓耳。

4、戒除不良挖耳习惯,防止刺伤鼓膜导致脓耳。

5、防止污水进入耳道。

6、保持脓液的引流通畅,如注意滴耳药、吹耳药的合理使用。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小儿和老人,若见剧烈的耳痛、头痛、发热和神志异常,提示有变证的可能,要及时处理。

8、注意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助湿。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