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皮痹

皮痹,中医病名。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是五体痹之一。外风寒湿邪是本病主要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失调、饮食劳倦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其病机不外邪气痹阻、气血不畅,或正气虚衰、皮肤失荣两端。皮痹临床上除有皮肤损害的表现外,还常伴有肌肉、关节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本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与西医学所说的硬皮病相类似。轻者似局限性硬皮病,重则似系统性硬皮病,包括肢端硬化及进行性系统性硬化。

主要病因

外风寒湿邪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

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

相关中医疾病

硬皮病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多见抗核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1gG显著增高,IgA、IgM也可增高。血沉可明显增快。皮肤活检为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累及心者,心电图可见PR、QRS、QT间期延长,ST段及T波异常。累及消化道者,食道x线检查可见食管狭窄,或食管下端扩张,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寒湿证宜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湿热证宜给予清热除湿;气血虚证宜给予益气养血;痰阻血瘀给予活血化瘀祛痰;阳虚给予温阳散寒。
药物治疗
皮痹病辩证要点本病从寒热、虚实、脏腑辩证。寒湿实证表现为皮肤紧张而肿,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伴有口淡不渴;湿热实证表现为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气血虚证表现为皮肤紧硬,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肌肉削瘦,肌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声怯气短,面色不华,爪甲不荣;肾阳虚证表现为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发脱落,肢冷形寒,面色晃白,腹痛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皮痹病治疗原则本病寒湿证宜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湿热证宜给予清热除湿;气血虚证宜给予益气养血;痰阻血瘀给予活血化瘀祛痰;阳虚给予温阳散寒。皮痹病证治分类1.寒湿痹阻证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皮肤紧张略有肿胀、肤冷肢寒、舌淡苔白为本证的辨证要点。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独活、羌活、桑寄生、秦艽、川芎、当归、杭白芍、桂枝、制附片、细辛、丝瓜络。2.湿热痹阻证证候: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皮肤紧张红肿而热、身热、舌红苔黄腻是本证的辨证要点。治法:清热除湿,佐以通络。方药:二妙丸合宣痹汤加减。常用药:黄柏、苍术、牛膝、苡仁、苦参、连翘、知母、蚕砂、滑石、甘草。3.气血亏虚证证候:皮肤紧硬,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肌肉削瘦,肌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声怯气短,面色不华,爪甲不荣,唇舌色淡,舌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皮肤硬而薄、以及全身气血不足诸症为本证辨证要点。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桂枝、芍药、当归、川芎、鸡血藤、生姜、大枣。4.痰阻血瘀证证候: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肌肉削瘦,关节疼痛强直或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紧束,转侧仰俯不便,吞咽困难,胸痹心痛,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滑细。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舌暗等为本证辨证要点。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地龙、穿山甲、丹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羌活、陈皮、半夏、浙贝母。5.脾肾阳虚证证候: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发脱落,肢冷形寒,面色(白光)白,腹痛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皮肤坚硬而薄、肌肉削瘦、肢冷肤寒是本证的辨证要点。治法:补益脾肾,温阳散寒。方药:右归饮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制附片、肉桂、干姜、党参、白术、枸杞子、鹿角霜、巴戟天、淫羊藿。

病因

基本病因
外邪侵袭是皮痹的主要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脏腑失调则是皮痹的内在因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皮肤失荣;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伤肾,肾阳虚则皮肤无以温煦,肾阴虚则皮肤无以濡润,均能诱发皮痹,或使皮痹加重。外邪留滞皮肤,或气虚阳虚,使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进而形成痰浊瘀血,痰浊瘀血阻滞于皮肤是皮痹的继发因素。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

2、发病前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

3、皮损开始多见于手、足、面部,逐渐发展至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有首发于胸背部,渐及颈、面部及四肢者,可发于一处,亦可发于多处。皮肤损害呈斑片状、点状、条状。重者皮肤呈弥漫性损害。

4、早期可见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皮肤呈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色,继之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或皮肤色暗滞,紧而不能用手捏起。皮痹在手则手指屈伸不利;在面则面无表情、张口困难、眼睑不合、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偏侧面瘦;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疾病晚期则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脱落,肌肉消瘦若无,皮肤紧贴于骨。

5、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其后可见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全身症状。

6、本病深入脏腑可见各脏腑的病症,入于肺则见胸闷、气喘,入于脾胃则见吞咽困难、腹胀呕吐,入于心则见心悸心痛等。

诊断依据

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

2、发病前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

3、皮损开始多见于手、足、面部,逐渐发展至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有首发于胸背部,渐及颈、面部及四肢者,可发于一处,亦可发于多处。皮肤损害呈斑片状、点状、条状。重者皮肤呈弥漫性损害。

4、早期可见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皮肤呈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色,继之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或皮肤色暗滞,紧而不能用手捏起。皮痹在手则手指屈伸不利;在面则面无表情、张口困难、眼睑不合、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偏侧面瘦;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疾病晚期则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脱落,肌肉消瘦若无,皮肤紧贴于骨。

5、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其后可见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全身症状。

6、本病深入脏腑可见各脏腑的病症,入于肺则见胸闷、气喘,入于脾胃则见吞咽困难、腹胀呕吐,入于心则见心悸心痛等。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肌痹、枉痹、脉痹等病鉴别

1、与肌痹鉴别

肌痹病变主要在肌肉,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酸楚麻木、肢体怠惰,严重者可见肌肉削瘦、四肢痿软,但无皮肤坚硬等损害

2、与尪痹鉴别

尪痹与皮痹均可以见到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僵直或畸型。但皮痹伴有皮肤坚硬或萎缩,皮肤有蜡样光泽,而烶痹则无皮肤的改变,旭痹关节僵直或畸形可见于四肢诸关节,而皮痹多见于手指关节。

3、与脉痹鉴别

脉痹与皮痹均可见到皮肤损害。脉痹可见皮肤红舯疼痛,皮下有硬结,或见指端冷痛,肤色苍白或紫黯,后期有皮肤萎缩。皮痹皮肤可紫红而硬,但皮下无硬结,亦有皮肤萎缩现象。

预防

预防措施

1、包括去除感染灶。

2 、注意保暖,进行锻炼,防止挛缩。

3、采用各种热疗以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皮肤勿受损伤。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