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脐痈

脐痈,中医病名。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脐炎,或卵黄管残留、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

主要病因

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抓染毒,或先天脐部发育不良

发病部位

脐部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常见症状

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相关中医疾病

脐炎

英文名称

umbilical abscess,umbilical carbuncl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对久不收口者应做瘘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清火利湿解毒为主。对溃膜成漏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脐痈治疗原则治疗以清火利湿解毒为主。对溃膜成漏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脐痈证治分类1. 湿热火毒证证候:脐中肿胀,皮色红,疼痛;伴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2.气虚挟湿证证候:创口经久不敛,脐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出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连、鱼腥草。
其他治疗

1、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3、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4、成漏者疮口中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提脓,待脓腐脱尽后加用垫棉法。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多先有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抓染毒,或先天脐部发育不良,又有心脾湿热,下移于小肠。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2、临床表现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溃后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胳漏,日久不易收口。

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2、临床表现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溃后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胳漏,日久不易收口。

鉴别诊断

脐风 

脐部不痛不肿,潮红湿润,或湿烂流滋,瘙痒不适,可反复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用手抠挖、搔抓。

2、平素少食辛辣炙馎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病时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4、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