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痈

脐痈,中医病名。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脐炎,或卵黄管残留、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对久不收口者应做瘘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以清火利湿解毒为主。对溃膜成漏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3、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4、成漏者疮口中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提脓,待脓腐脱尽后加用垫棉法。
病因
本病多多先有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抓染毒,或先天脐部发育不良,又有心脾湿热,下移于小肠。
诊断
1、病史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2、临床表现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溃后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胳漏,日久不易收口。
1、病史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2、临床表现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溃后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若脓出臭秽,或夹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胳漏,日久不易收口。
脐风
脐部不痛不肿,潮红湿润,或湿烂流滋,瘙痒不适,可反复发作。
预防
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用手抠挖、搔抓。
2、平素少食辛辣炙馎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病时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4、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