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缺乳

缺乳,中医病名。是指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母乳是新生儿最佳天然食物,中医历来重视母乳喂养婴幼儿,故对缺乳的研究由来已久。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乳汁即下。

主要病因

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其它名称

乳汁不足、乳汁不行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哺乳期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

相关中医疾病

产后缺乳、泌乳过少

英文名称

oligogalactia,agalactia,hypogalactia

检查

实验室检查

乳腺发育正常,乳房柔软,不胀不痛,挤出乳汁点滴而下,质稀;或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汁难出,质稠;或有乳腺发育不良者。此外,还应注意有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哺乳困难而致乳汁壅塞不通。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如《傅青主女科》指出“全在气而不在血”,强调理气之重要。临证中以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同时,要指导产妇正确哺乳,保证产妇充分休息,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人。

药物治疗
缺乳辩证要点本病应根据乳汁清稀或稠、乳房有无胀痛,结合舌脉及其他症状以辨虚实。如乳汁甚少 而清稀,乳房柔软,多为气血虚弱;若乳汁稠,胸胁胀满,乳房胀硬疼痛,多为肝郁气滞。缺乳治疗原则治疗如《傅青主女科》指出“全在气而不在血”,强调理气之重要。临证中以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同时,要指导产妇正确哺乳,保证产妇充分休息,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人。缺乳证治分类1.气血虚弱证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代表方:通乳丹《传青主女科》。方药: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2.肝郁气滞主要征候: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代表方: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方药:当妇、白芍、川芎、生地黄、柴胡、青皮、天花粉、漏芦、通草、桔梗、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3.痰浊阻滞证主要征候: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治法:健脾化痰通乳。代表方: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方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

病因

基本病因

缺乳的主要病机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常见病因有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素体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或素性抑郁,或产后情志不遂,或产时、产后失血过多等。

2、症状

哺乳期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

诊断依据

1、病史

素体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或素性抑郁,或产后情志不遂,或产时、产后失 血过多等。

2、症状

哺乳期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乳痈相鉴别。乳痈有初起乳房红、肿、热、痛,恶寒发热,继之化脓成痈等特征。

预防

预防措施

1、孕期做好乳头护理,产检时若发现乳头凹陷者,要嘱孕妇经常把乳头向外拉,并要常用肥皂擦洗乳头,防止乳头教裂而造成哺乳困难。

2、纠正孕期贫血,预防产后大出血。

3、提倡早期哺乳、定时哺乳,促进乳汁的分泌。现在临床提倡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于产后30分钟内开始哺乳,尽早建立泌乳反射。哺乳原则是“按需哺乳”。

4、加强产后营养,尤其是富含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以及充足的汤水。

5、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适当锻炼,维护气血和调。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