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

乳癖,中医病名。是指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致。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B型超声波,可显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匀的妖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查X线造影示: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乳头溢液者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帮助排除癌变的可能。对疑为癌变的肿块应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治疗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缘不清,疑有恶变者,应手术切除。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过敏者忌用。
流行病学
病因
诊断
1、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孕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哺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2、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3、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l-2cm,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3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1、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孕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哺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2、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 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3、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l-2cm,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3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1、乳癖与乳核
乳癖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内发生大小不一的肿块,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质韧,分散于整个乳房,或局限在乳房的一处,与皮肤无粘连,推之移动。乳癖多见于青年妇女,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活动度好,常发生于单侧乳房,一般无胀痛感觉。
2、乳癖与乳岩
乳岩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病程较短,起病快,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活动度差,早期无压痛和自觉痛。主要靠做活体组织病理切片进行鉴别。
预防
1、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应适当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3、及时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和其他内分泌疾病。
4、对发病高危人群要重视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