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乳痈

乳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占到全部乳痈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不论男女老幼,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临床少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主要病因

肝郁胃热,风热毒邪侵袭等

发病部位

乳房部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常见症状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等

相关中医疾病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英文名称

acute mastit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脓液培养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情。B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脓肿形成与否和脓肿的位置、数目和范围

治疗

治疗原则

强调及早处理,以消为贵。注重疏络通乳,避免过用寒凉药物。积极配合使用多种外治法。

药物治疗
乳痈病一、辩证要点本病证候有虚有实。实者因乳汁阻塞乳管或外邪入侵而表现的实证、热证,虚者因部分产后的病人仍未复元,有气虚、血虚的表现,但总以实证、热证为主证。辨证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按病程分初起、成脓、溃破三个阶段分期辨证。乳痈病二、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消法、托法、补法为原则。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若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或用火针刺脓 [1] 。乳痈病三、证治分类1. 肝郁胃热证主证: 乳汁分泌不畅,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扪到硬结,伴恶寒发热,头痛、舌淡红或红苔薄或黄,脉浮数。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代表方: 瓜蒌牛蒡汤加减。常用药:牛蒡子、瓜蒌、花粉、黄芩、陈皮、生栀子、银花、青皮、柴胡、连翘、皂角刺、甘草。2. 热毒炽盛证主证: 乳房局部掀红灼热跳痛,壮热不退,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治法: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代表方: 透脓散。常用药:生北芪、炮山甲、当归、川芎、皂角刺。3. 正虚毒恋证主证: 顺证表现肿消失、疼痛减,发热退,可痊愈;逆证表现肿不消,痛不减,热不退,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治法: 顺证以排脓托毒为法。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其他治疗

1、初起

因乳汁淤积而局部肿痛者可予手法按摩。皮肤红热明显者, 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或双柏散,加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仙人掌单味适量捣烂外敷;或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皮色微红或不红者,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宜切开排脓。脓肿在乳房部做放射状切口或循皮纹切幵;乳晕部脓肿宜在乳晕旁做弧形切口;乳房后位脓肿宜在乳房下方皱折部做弧形切口。

3、溃后

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引流,外敷金黄膏;脓腔较大者可用红油膏纱布蘸 八二丹或九一丹填塞;待脓净流出黄稠滋水,改用生肌散、红油膏或白玉膏盖贴。可配合垫棉法加快愈合。

4、袋脓或乳汁从疮口溢出

可加用垫棉法。若失败则做扩创引流。

5、传囊

若红肿疼痛明显则按初起处理;若局部已成脓,宜再做一辅助切口引流或用拖线法。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初产妇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吹乳痈

总因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淤积,乳络闭阻,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脓。

2、内吹乳痈

多由妊娠期胎气上冲,结于阳明胃络而成,色红者多热,色白者气郁而兼胎旺。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多见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

2、初起乳房局部肿胀疼痛,乳汁排出不畅,或有结块。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或胸闷不舒,纳少泛恶,大便干结等。成脓期乳房结块逐渐增大,疼痛加重,或掀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便秘溲赤。7-10天成脓。

3、若初起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导致乳房局部结块质硬,迁延数月难消。部分僵块也可再次染毒酿脓。若邪热鸱张则可发展为乳发、乳疽,甚至出现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若脓出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旁侵形成传囊乳痈;若乳汁从疮口溢出,或疮口脓水淋漓,久难收口,则为乳漏。均为乳痈之变证。

诊断依据

1、本病多见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

2、初起乳房局部肿胀疼痛,乳汁排出不畅,或有结块。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或胸闷不舒,纳少泛恶,大便干结等。成脓期乳房结块逐渐增大,疼痛加重,或掀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便秘溲赤。7-10天成脓。

3、若初起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导致乳房局部结块质硬,迁延数月难消。部分僵块也可再次染毒酿脓。若邪热鸱张则可发展为乳发、乳疽,甚至出现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若脓出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旁侵形成传囊乳痈;若乳汁从疮口溢出,或疮口脓水淋漓,久难收口,则为乳漏。均为乳痈之变证。

鉴别诊断

1、粉刺性乳痈

多发生于非哺乳非妊娠期,可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常有白色粉渣样物溢出。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局部红肿热痛程度和全身症状通常比乳痈轻。溃后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质,不易收口,可反复发作,形成乳漏。

2、炎性乳腺癌

多见于青年妇女,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乳迅速肿胀变硬,常累及整个乳房的1/3以上。病变部位皮肤颜色暗红或紫红色,皮肤肿胀,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改变,局部不痛或轻压痛。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一般无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化脓,抗炎治疗无效。疾病进展较快,预后不良。

预防

预防措施

1、及早纠正乳头内陷。妊娠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或用75%酒精擦洗。及时治疗乳头破碎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疾病。

2、培养良好的哺乳习惯,注意乳头和乳儿口腔的清洁,每次哺乳后排空乳汁,防止淤积。

3、忌食辛辣炙馎之品,不过食膏粱厚味。

4、保持心情舒畅,起居适宜。

5、高热时要卧床休息,必要时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 0℃,或乳汁色黄,应停止哺乳,但须用吸奶器吸尽乳汁或手法推拿排空乳汁。

6、患乳用三角巾或乳罩托起,减少疼痛,防止袋脓。脓水淋漓或乳汁较多浸渍皮肤者,应及时换药清洁。有皮肤过敏时,注意更换外用药或胶布。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