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疖

软疖,中医病名。是指疖初起无头者,其临床特点为结块无头而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化脓时软而波动,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容易反复发作。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辅以外治法。暑湿给予清暑化湿解毒;体虚证给予扶正托毒,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消渴病等慢性患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脓成切开排脓。
药物治疗
软疖辩证要点本病从虚实来辩证。多虚实夹杂。实证表现为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虚证表现为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软疖治疗原则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辅以外治法。暑湿给予清暑化湿解毒;体虚证给予扶正托毒,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消渴病等慢性患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脓成切开排脓。软疖证治分类1.热毒蕴结证证候: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或伴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2. 暑湿蕴结证证候: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味。常用药: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3. 阴虚内热证证候: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扶正解毒。方药:四妙汤加减。常用药:紫草、升麻、糯米、甘草。
其他治疗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病因
基本病因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
诊断原则
1、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2、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3、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诊断依据
1、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2、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3、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鉴别诊断
痈
常为单个发生;肿势范围较大,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预防
预防措施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