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主要病因

风邪侵袭

其它名称

伤风、流涕、鼻塞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鼻塞、流涕、打喷嚏

相关中医疾病

急性鼻炎

英文名称

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局部检查

鼻黏膜充血肿胀,鼻腔内有较多鼻涕,初期为水样,后渐转为黄黏性。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辛散、通窍”为治疗之大法。但须注意表散不宜太过,以免耗散元气;补益不宜太早,以防留有余寇。

药物治疗
伤风鼻塞辩证要点1. 风寒束表,正气抗争,驱邪外出,故喷嚏频作;肺失宣散,邪壅鼻窍,故鼻塞声重、鼻肌膜淡红肿胀;肺失肃降,水道不利,故流涕清稀;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营卫失调,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外感风寒之证。2. 风热外袭,肺失宣降,风热上扰鼻窍,故见鼻塞较重、鼻肌膜色红肿胀、鼻流黏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故咳嗽痰黄;发热、恶风、头痛、口渴、咽痛、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之证。伤风鼻塞治疗原则本病以“辛散、通窍”为治疗之大法。但须注意表散不宜太过,以免耗散元气;补益不宜太早,以防留有余寇。伤风鼻塞证治分类内治法(一)风寒外袭,肺失宣肃症状:鼻塞声重,喷嚏频作,流涕清稀。可有头痛,恶寒发热。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散寒通窍。方药:通窍汤加减。常用药:麻黄、防风、羌活、藁本、川芎、白芷、细辛、升麻、葛根、苍术、甘草。(二)风热袭肺,壅遏鼻窍症状:鼻塞较重,鼻流黏稠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可有发热,头痛,恶风,口渴,咽痛,咳嗽痰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竹叶、芦根。外治法1、滴鼻:用芳香通窍类的中药滴鼻剂滴鼻,改善通气引流。2、蒸气或雾化吸入:可用内服中药或薄荷、辛夷煎煮蒸气熏鼻,亦可用疏风解表、芳香通窍的中药煎煮过滤后行超声雾化吸入。此外,据古医籍记载有吹药或塞药法:如用苍耳散,或辛夷花、薄荷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入鼻内,或塞鼻内。伤风鼻塞针灸治疗1、体针:鼻塞者,取迎香、印堂穴;头痛、发热者,取太阳、风池、合谷、曲池穴。针刺,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2、艾灸:风寒证或清涕多者,取迎香、上星,温和灸。每次10分钟,每日1-2次。伤风鼻塞其他疗法1、穴位按摩:风寒犯鼻证取风门、风池、迎香、合谷;风热犯鼻证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迎香。头痛加太阳。每日1次。2、导引法:《保生秘要》曰:先擦手心至热,按摩风府百余次,后定心以两手交叉紧抱风府,向前拜揖百余,俟汗自出,勿见风,定息气海,清坐一香,饭食迟进,则效矣。
其他治疗

1、滴鼻

用芳香通窍类的中药滴鼻剂滴鼻,以疏通鼻窍。

2、蒸汽吸入

用内服中药药渣蒸汽熏鼻或选用疏风解表、芳香通窍的中药煎煮蒸汽熏鼻。

病因

基本病因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携热侵袭人体。本病多因气候变化,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使正气虚弱,风邪乘虚侵袭而为病。初起属风寒居多,继则寒郁化热而呈风热之候,亦可直接感受风热之邪为病。因故本病之发,又有风寒、风热之分。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发病前多有受凉或疲劳史。

2、临床症状

初起鼻痒、干燥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水样鼻涕;随之,鼻塞渐重,鼻涕渐呈黏黄涕,嗅觉减退,语声重浊;后期,鼻塞逐渐减轻,鼻涕渐消。全身可有周身不适、发热、恶寒、头痛等。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有呕吐、腹泻、倦怠,甚则壮热、抽搐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前多有受凉或疲劳史。

2、临床症状

初起鼻痒、干燥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水样鼻涕;随之,鼻塞渐重,鼻涕渐呈黏黄涕,嗅觉减退,语声重浊;后期,鼻塞逐渐减轻,鼻涕渐消。全身可有周身不适、发热、恶寒、头痛等。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有呕吐、腹泻、倦怠,甚则壮热、抽搐等。

鉴别诊断

时行感冒及鼻鼽均可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应与本病加以鉴别。

1、时行感冒

传染性强,寒战、高热、四肢关节及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明显,甚则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 症状,而鼻腔症状较轻;伤风鼻塞则鼻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

2、鼻鼽

一般症状发作突然,先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质稀量多,嗅觉暂时减退。检查见鼻内粘膜肿胀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全身症状可有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发作短暂,消失后则如常态。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休息,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鼻塞时,勿强力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引发耳疾。

3、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增强机体抵抗。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