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疽

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治疗
1、初起
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
2、溃脓期
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
3、收口期
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病因
诊断
1、好发于少腹部。多发于中老年人。
2、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1)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2)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3)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4)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1、好发于少腹部。多发于中老年人。
2、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1)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2)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3)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4)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预防
1、项部生疖,忌挤压,消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2、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