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湿疮

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足部者,称为癌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

主要病因

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相关中医疾病

湿疹

英文名称

eczema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可进行过敏原检测以协助明确病因,有可疑外因接触史者(如手部湿疮)可做皮肤斑贴试验。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
湿疮治疗原则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方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湿疮证治分类1、湿热浸淫证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辨证分析:湿热浸淫,热重于湿,故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湿热浸淫肌肤则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柴胡、当归、生地、萆薢、薏苡仁、赤茯苓、黄柏、丹皮、泽泻、滑石、通草。2、脾虚湿蕴证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辨证分析: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虚生湿,蕴积肌肤,故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脾虚湿阻中焦则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为脾虚湿蕴之象。治法:健脾利湿。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肉桂、甘草、人参、扁豆、莲子肉、山药、砂仁、薏苡仁、桔梗。3、血虚风燥证证候: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辨证分析:久病耗伤阴血,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阴血不足则口干不欲饮,脾虚则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血虚风燥之象。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白鲜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
其他治疗

1、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或2%-3%硼酸水冷敷,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燥湿、收敛,选用青黛膏、3%黑豆馏油、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病因

基本病因

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急性湿疮

(1)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湿疹。

(2)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流滋、结痂并存)。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发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呈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

(3)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可脱去痂皮而愈。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重者影响睡眠。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发生譽核肿大等。

2、亚急性湿疮

(1)相当于西医学的亚急性湿疹。

(2)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病程迁延所致;也可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疮。(3)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鱗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疮

(1)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湿疹。

(2)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部分病人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

(3)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腯窝、外阴、肛门等处。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特定部位湿疮某些特定部位湿疮,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1)耳部湿疮又称旋耳疮。

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于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剂、生发剂、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黏结成团,或化脓染毒而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鱗屑,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由于面部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故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鱗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而有不规则小片色素消失,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似钱币状而得名。常发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呈钱币状,滋水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诊断依据

1、急性湿疮

(1)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湿疹。

(2)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流滋、结痂并存)。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发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呈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

(3)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可脱去痂皮而愈。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重者影响睡眠。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发生譽核肿大等。

2、亚急性湿疮

(1)相当于西医学的亚急性湿疹。

(2)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病程迁延所致;也可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疮。(3)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鱗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疮

(1)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湿疹。

(2)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部分病人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

(3)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腯窝、外阴、肛门等处。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特定部位湿疮某些特定部位湿疮,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1)耳部湿疮又称旋耳疮。

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于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 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剂、生发剂、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黏结成团,或化脓染毒而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鱗屑,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由于面部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故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鱗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而有不规则小片色素消失,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似钱币状而得名。常发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呈钱币状,滋水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鉴别诊断

1、牛皮癖与慢性湿疮相鉴别

本病好发于颈项、肘、尾慨部,皮损分布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2、鹅掌风、脚湿气与手足部的湿疮鉴别

鹅掌风、脚湿气多从单侧发病,好发于掌跖或指趾间,有小水疱、脱屑等,向对侧传染蔓延;多伴有甲损害。真菌镜检阳性。

3、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相鉴别。

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以红斑、潮红、肿胀、水疱为主,形态较单一,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很快痊愈,不复发。

预防

预防措施

1、急性湿疮忌用热水烫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

2、湿疮患者应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3、应忌食辛辣、鱼虾及鸡、鹅、牛、羊肉等发物,亦应忌食香菜、韭菜、芹菜、姜、葱、蒜等辛香之品。

4、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各种疫苗和接种牛疸。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