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疝

水疝,中医病名。水疝是指阴囊内有水湿停滞,以不红不热、状如水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鞘膜积液、男性不育症。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肿物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出积液。若怀疑睾丸肿瘤者,禁忌穿刺。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阴囊内肿块是囊性或实性。
治疗
治疗原则
治以疏肝、健脾、益肾、除湿为主。兼瘀者化瘀,兼热者泄热。并可配合外治、穿刺等。
药物治疗
水疝治疗原则本病以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若肾气亏虚证,宜温肾通阳,化气行水;若湿热下注证,宜清热利湿;若肾虚寒湿,温肾散寒,化气行水;若瘀血阻络证,宜化瘀行气利水。水疝证治分类1、肾气亏虚证主证: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脉细滑。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2、湿热下注证主证:多见于成年人。阴囊肿胀,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大分清饮加减。常用药:茯苓、 泽泻 、木通、 猪苓、 栀子、 枳壳 、车前子。3、肾虚寒湿证主证: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肿胀寒冷,久则皮肤增厚;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散寒,化气行水。代表方:加味五苓散加减。常用药:漂白术、白云苓、结猪苓、宣泽泻、青化桂、藿香梗、宣木瓜、西砂仁。4、瘀血阻络证主证: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黯,苔薄,脉细涩。治法: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 当归尾 、赤芍 、苏木 、牡丹皮、 枳壳、 瓜蒌仁、桃仁、槟榔、 大黄。
其他治疗
1、敷药法
湿热型用金黄散,以水调敷患处。寒湿型用回阳玉龙膏,以酒蜜调敷患处。
2、热熨法
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粗末炒热,装布袋内热熨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用于婴儿水疝或继发性水疝属寒证者。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脾、肾为制水之脏,而其功能须赖肝之疏泄。故肝寒不疏,脾虚不运,肾虚失约,或先天禀赋不足,则水之输布失常,水湿下聚,或因虚而感水 湿,停滞囊中而为水疝。外伤络阻,水液不行也可引起。
诊断
诊断原则
起病缓慢,多为单侧发生,阴囊肿大,可触及光滑而柔软的肿物,呈球形或梨形,犹如囊内盛水,一般无压痛。睾丸可因积液包裹而不易扪及。肿胀严重时,阴囊光亮如水晶,坠胀不适。先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平卧时按压肿块可逐渐缩小或消失,站立时又复增大,或少腹部按之有水声。巨大鞘膜积液可使阴囊明显增大,阴茎内陷。
诊断依据
起病缓慢,多为单侧发生,阴囊肿大,可触及光滑而柔软的肿物,呈球形或梨形,犹如囊内盛水,一般无压痛。睾丸可因积液包裹而不易扪及。肿胀严重时,阴囊光亮如水晶,坠胀不适。先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平卧时按压肿块可逐渐缩小或消失,站立时又复增大,或少腹部按之有水声。巨大鞘膜积液可使阴囊明显增大,阴茎内陷。
鉴别诊断
1、狐疝(腹股沟斜疝)
多见阴囊一侧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出囊,用手轻压可纳回腹内,嘱患者咳嗽时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交通性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阳性。
2、精液囊肿
常位于附睾头部,一般体积较小,睾丸可清楚扪及。穿刺囊肿液呈乳白色,镜检内含有精子。
3、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无疼痛,肿物增长较快,质地硬且具有沉重感,透光试验阴性。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睾丸炎等原发病,减少或避免该病发生。
2、如行穿刺,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