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疮

粟疮,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内面泡样颗粒丛生,状如粟米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多见于下睑,色黄,质地较软,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境界清楚,愈后睑内不留瘢痕,且无并发及后遗症,每与椒疮(沙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摩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本病以小儿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滤泡性结膜炎。当其无白睛红赤等症时,又相当于西医学的结膜滤泡症。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眼部检查
下睑内面可见色黄而软、半透明、稍扁平的颗粒,形如粟粒,其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睑内红赤;重者可伴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眵多黏稠。
治疗
药物治疗
粟疮病一、辨证要点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风邪与湿热相搏,壅阻于胞睑而发病。以脾经湿热为主。病变位于胞睑内面,在脏属脾。急性发作期,属实证热证。胞睑内颗粒累累,睑内及白睛红赤,眵泪胶粘,为脾经湿热见证;眼痒,胞睑浮肿为感风、湿之邪;涩痛赤为湿热之证。治疗总的原则是清热除湿祛风。慢性症状不明显,舌淡苔白,证属脾虚湿困,治疗用健脾祛湿。粟疮病二、治疗原则清热除湿祛风。粟疮病三、证治分类(一)脾经湿热壅阻证候:眼痒涩疼痛,眵泪胶粘,胞睑浮肿,睑内及白睛红赤;颗粒色黄,周围红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常用药:陈皮、连翘、防风、知母、元明粉、黄芩、玄参、黄连、大黄、桔梗、生地。(二)脾虚湿困证候:眼痒涩不适,胞睑微肿,睑内颗粒半透明,经年未消。舌淡苔薄白,脉缓。治法:健脾除湿。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病因
基本病因
粟疮多因脾胃湿热,复感外邪,壅阻胞睑而为病,虽与风、热、湿三者相关,但总以脾胃湿热为主要病因。
诊断
诊断原则
1、眼无明显不适,或感痒涩不适,刺痛流泪。
2、下睑内有形如粟粒之色黄白、半透明、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颗粒。
3、白睛红赤生眵。
诊断依据
1、眼无明显不适,或感痒涩不适,刺痛流泪。
2、下睑内有形如粟粒之色黄白、半透明、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颗粒。
3、白睛红赤生眵。
鉴别诊断
椒疮病
以眼内红色细小颗粒,状似花椒,有沙涩微痒感为主要表现。始发于上睑内,尤以眦部为先。可并发或后遗倒睫卷毛、冷泪、窍漏、血翳包睛、睥肉粘轮等病。
预防
预防措施
1、饮食上注意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
2、避免过度用眼,避免劳累,避免熬夜,避免用眼不卫生,避免长时间的看电脑、电视,避免在光线不足或光线过强的地方看书,避免用不清洁的手部揉眼,避免经常性用手刺激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