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喉痈

锁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痈,俗称盘颈痰毒。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治疗
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病初兼用疏风清热之品;中期佐以凉血透脓;后期应顾护气血津液及脾胃。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减压。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
初起用玉露散、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减压,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病因
本病多因外感风温,客于肺胃;或患痧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或素体虚弱,口唇齿龈生疮、咽喉糜烂等感染邪毒所致。
诊断
1、病史
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疸史。
2、临床表现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部溃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1、病史
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疸史。
2、临床表现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部溃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1、颈痈
初起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曰成脓,10-14日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瘿痈
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预防
1、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2、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痰壅时取半卧位。初期、成脓期宜进半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