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锁喉痈

锁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痈,俗称盘颈痰毒。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其它名称

猛疽、结痈、盘颈痰毒

发病部位

颈前正中结喉处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

相关中医疾病

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英文名称

throat-blocking carbuncle,throat-locking cellulit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病初兼用疏风清热之品;中期佐以凉血透脓;后期应顾护气血津液及脾胃。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减压。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锁喉痈辨证要点本病辨证,应辨实证、虚证。壮热,口渴,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为实证;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为胃阴亏耗,为虚证。锁喉痈治疗原则锁喉痈多因外感风温加痰热之邪、肺胃积热或热伤胃阴所致,故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应辨明病因,审因论治以治本。热毒聚结证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热伤胃阴证,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锁喉痈证治分类1、 热毒聚结证证候: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壮热,口渴,头痛颈强,吞咽困难;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牛蒡子、黄芩、黄连、甘草、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薄荷、僵蚕。2、 热伤胃阴证候: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流出,疮口暗红,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舌红,脉细数。治法:益胃养阴,清解余毒。方药:益胃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细生地、玉竹。
其他治疗

初起用玉露散、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减压,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外感风温,客于肺胃;或患痧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或素体虚弱,口唇齿龈生疮、咽喉糜烂等感染邪毒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疸史。

2、临床表现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部溃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诊断依据

1、病史

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疸史。

2、临床表现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部溃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鉴别诊断

1、颈痈

初起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曰成脓,10-14日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瘿痈

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2、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痰壅时取半卧位。初期、成脓期宜进半流质饮食。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