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

胎黄,中医病名。是指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主要病因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1、血清胆红素检查
显著增高。
2、尿液检查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3、母子血型测定检查
检测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疽。
4、肝功能检查
可正常。
5、其他检查
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治疗
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证以化瘀消积为主。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病因
诊断
1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1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胎黄要区别属于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黄疸
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为溶血性黄疸。黄疸伴中毒症状,如神萎、体温不升或有波动,多为败血症。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多考虑新生儿肝炎。黄疸伴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多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预防
1、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2、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