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中医病名。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又称天行赤目、天行赤热、天行气运等。多发于夏秋季,常见于成年人,婴幼儿较少见;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短,多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起病急剧,刺激症状重,常呈暴发流行,但预后良好。本病类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病毒性结膜炎。

主要病因

外感疫疠之气

其它名称

天行赤目、天行赤热、天行气运

发病部位

白睛

就诊科室

眼科

常见症状

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

相关中医疾病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英文名称

epidemic red ey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初起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甚至红赤壅肿,睑内粟粒丛生,或有伪膜形成;继之白睛溢血呈点片状或弥漫状,黑睛生星翳。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眼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镜检见单核白细胞增多。

治疗

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祛风散邪。

药物治疗
天行赤眼辩证要点本病系感受疫疠之气所致,处在流行区内都看染病的可能。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对本病辨证应注意到病邪与正气的关系。如感邪轻而正气强,则发病轻而易愈,否则病情较重。若日久不愈,易并发黑睛星翳。天行赤眼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风散邪。天行赤眼证治分类内治(一)初感疠气症状:病初起,眼局部症状俱悉,但不严重,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治法:疏风散邪,兼以清热。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常用药:防风、羌活、牛蒡子、薄荷、连翘、栀子、甘草、大黄、赤芍、川芎。(二)肺胃积热症状:患眼灼热疼痛,胞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眵泪粘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邪。方药:泻肺饮加减。常用药:石膏、赤芍、黄芩、桑白皮、枳壳、连翘、荆芥、泽泻、防风、栀子、白芷、羌活、甘草。(三)疫热伤络症状:眼部症状除同上述外,尚见白睛或睑内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邪。方药:泻肺饮加减。常用药:石膏、赤芍、黄芩、桑白皮、枳壳、连翘、荆芥、泽泻、防风、栀子、白芷、甘草、地黄、牡丹皮、紫草。外治1、滴眼药水:0.2%鱼腥草眼药水,每日6次,症状严重者可1小时2次。亦可选抗病毒眼药水,配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2、洗眼法:选用大青叶2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菊花15克等清热解毒之品,煎汤熏洗患眼,每日2-3次。
其他治疗

1、滴滴眼液

鱼腥草滴眼液,每日6次,症状严重者可每小时2次;亦可选抗病毒滴眼液,配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2、洗眼法

选用大青叶、金银花、蒲公英、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煎汤洗患眼,每日 2-3次。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成年人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外感疫疠之气所致,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而发。

症状

典型症状

目痛羞明,碜涩灼热,泪多眵稀;可有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

诊断

诊断原则

1、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领下可扪及肿核。

2、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多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诊断依据

1、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领下可扪及肿核。

2、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多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鉴别诊断

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暴风客热的鉴别。

前二者系猝感疫疠毒邪,起病急,传染快,易造成广泛大流行。后者则因风热之邪外袭所致,有一定传染性但不流行。三种病均有眼焮热赤痛、白睛红赤、胞睑浮肿的特点。天行赤眼则白睛同时出现点状、片状出血;天行赤眼暴翳则泪多眵少,发病1周后黑睛出现星翳而影响视力,愈后遗留翳障,且早期耳前肿核压痛。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

2、急性期的病人所用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须防护,以防患眼分泌物及滴眼液流入健眼。

3、禁止包扎患眼。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