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囊

脱囊,中医病名。指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所致。以急起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好发于不注意卫生的老人。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阴囊部特发性坏疽。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创面细胞培养可有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链球菌等。X线或B超检查可发现阴囊壁内有气体。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初期当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后期当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本病凶险,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旦出现坏死,应该立即手术。
药物治疗
脱囊治疗原则本病早期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痈;中期以扶正托毒;后期以益气生血。脱囊证治分类肝经湿热证主证:阴囊掀红、剧痛,皮肤裂开,潮湿,甚至紫黑溃烂,渗出血性臭味液体,伴恶寒发热,口干口苦,舌淡红,苔黄腻,脉洪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痈。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焦栀、柴胡、黄芩、生地、泽泻、当归、白木通、甘草、银花、连翘、板兰根。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发病多因卫生条件差导致阴囊皮肤不洁,或阴囊湿疹因抓挠损伤,或外伤阴囊,感受湿热火毒,致使阴囊气血壅遏,肉腐血败,久则耗损气血,以致气阴两虚。
诊断
诊断原则
1.初起阴囊皮肤红肿掀热剧痛。
2.1-2天后阴囊皮肤紧张湿裂,色紫黑,继而阴囊迅速腐烂,渗流血样污水。
3.全身恶寒,壮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诊断依据
1.初起阴囊皮肤红肿掀热剧痛。
2.1-2天后阴囊皮肤紧张湿裂,色紫黑,继而阴囊迅速腐烂,渗流血样污水。
3.全身恶寒,壮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鉴别诊断
1、脱囊与囊痈
脱囊1-2天后后阴囊皮肤紧张湿裂,色紫黑,继而阴囊迅速腐烂,渗流血样污水。囊痈虽见阴囊皮肤红肿热痛,但一般不化脓破溃,即使成脓需一周左右,流脓黄稠。
2、脱囊与绣球风
绣球风以阴囊皮肤潮红、起疹、湿润或有渗液,剧烈瘙痒、灼痛为主,局部无明显肿胀,终不溃腐流脓水,全身亦无恶寒发热等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
3、脱囊与血疝
血疝因跌扑或手术所致阴囊肿大,皮色紫暗,胀痛不适,很少化脓,亦不破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