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委中毒

委中毒,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胭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主要病因

寒湿侵袭,蕴积化热,或湿热下注,或患肢皮肤破伤感染毒邪

发病部位

腘窝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相关中医疾病

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英文名称

acute pyogenic infection of popliteal fossa,Weizhong abscess

治疗

治疗原则

治以清热利湿、和营祛瘀为主。初起重在消散,脓成宜透脓托毒,溃后气血已亏者则宜益气养血、生肌收口。

药物治疗
1.湿热蕴阻证证候:委中穴处木硬肿痛,小腿屈曲难伸;伴发热,口干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常用药: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去壳)、桃仁(去皮、尖)、槟榔、大黄(酒炒)。2.气血两亏证证候:起发缓慢,脓成难溃,溃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小腿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细。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生地、白芍、川芎。
其他治疗

1、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脓成后应切开引流。切开引流时,一般实行切口方向与腘横纹平行的横切口或“S” 形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以免疤痕形成影响关节功能。若溃后流脓不畅,多因切口过小,以致形成袋脓,需及时扩创。脓出如鸡蛋清样黏液时,即停用药线,改用生肌散收口,并以棉垫紧压疮口,可加速愈合。

3、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寒湿侵袭,蕴积化热,或湿热下注,或患肢皮肤破伤(足跟皲裂、冻疮溃烂、脚湿气、湿 疮等)感染毒邪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皮肤破伤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在委中穴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形成结块后患侧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2-3周后可成脓。溃后2周左右疮口愈合。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可影响疮口愈合。

疮口愈合后患肢仍然屈曲难伸者,需经2-3个月的功能锻炼方可恢复正常。

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皮肤破伤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在委中穴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形成结块后患侧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2-3周后可成脓。溃后2周左右疮口愈合。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可影响疮口愈合。

疮口愈合后患肢仍然屈曲难伸者,需经2-3个月的功能锻炼方可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胶瘤(胭窝囊肿)

可发生于胭窝,结块如核桃大小不等,呈圆形,表面光滑,质韧或囊性感,局部可有微痛,不发热,不化脓,穿刺可吸出胶样液体。

预防

预防措施

1、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2、平素少食辛辣炙馎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病时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4、愈后患肢筋缩难伸者,可加强患肢功能锻炼,直至功能恢复。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