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息肉痔

息肉痔,中医病名。息肉痔是指发生于结直肠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若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本病少数可恶变,尤以多发性息肉者恶变较多。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结直肠息肉。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及先天禀赋不足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常见症状

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

相关中医疾病

结直肠息肉

英文名称

rectal polyp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专科检查

肛门指诊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扪及圆形柔软肿物,表现光滑,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多发性息肉则可触及直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指套染血或附有血性黏液。

2、辅助检查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能发现早期微小病变,可确定息肉的部位与数目。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发现后常应及早切除治疗,根据病情辅以中药辨证内服,多发性息肉者配合外治法。
药物治疗
息肉痔治疗原则本病以外治为主,伴出血或其他兼症者或多发性息肉者可应用内治法治疗。息肉痔证治分类1.热伤肠络证主证:大便带血或滴血,色鲜红,息肉表面糜烂充血或有渗血,大便时脱出或不脱出肛外;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凉血。代表方: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药:黄柏、知母、青皮、 槐子、熟地黄、 当归。2.湿热下注证主证:大便带血,血与粘液相混,大便时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或腹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革藓渗湿汤加减。常用药: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其他治疗

灌肠法

适用于多发性息肉。选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作用之药液,如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天1次。或用乌梅、海浮石各12g,五倍子6g,牡蛎、夏枯草各30g,紫草、贯众各15g,浓煎为150-200mL,取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天1次。

病因

基本病因
息肉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诊断

诊断原则

1、临床表现

(1)因息肉的大小及位置高低而不同。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或有里急后重感。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痛、腹泻,排出血性黏液便,久之则体重减轻、体弱无力、消瘦、贫血等。

(2)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可有大便次数增加,便后有里急后重,便后出血,伴血性黏液排出。

2、分类

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息肉可分为

(1)新生物

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2)错构瘤

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是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这类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炎性息肉

即假息肉,由肠黏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5)综合征类

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因息肉的大小及位置高低而不同。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 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或有里急后重感。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痛、腹泻,排出血性黏液便,久之则体重减轻、体弱无力、消瘦、贫血等。

(2)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可有大便次数增加,便后有里急后重,便后出血,伴血性黏液 排出。

2、分类

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息肉可分为

(1)新生物

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2)错构瘤

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是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这类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炎性息肉

即假息肉,由肠黏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5)综合征类

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鉴别诊断

1、直肠癌

可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大便变细变扁,便血,色紫暗,气味恶臭,伴里急后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基底不平、质硬、推之不移的肿块,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2、肛乳头肥大

发生在齿线肛窦部附近,常单个发生,质较硬,呈灰白色,光面光滑,多无便血,活检可以明确性质。

3、内痔

位于直肠末端近齿线处,呈圆形或椭圆形,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多,多见于成年人。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结直肠疾病,如内外痨、肛漏、肛裂、肛窦炎及慢性肠炎等;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或腹泻的发生;不定期做大便潜血试验,反复潜血阳性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

2、息肉脱出肛外要及时回纳,切不可盲目牵拉,以免撕伤或断裂而造成大出血。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