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痫病

痫病,中医病名。是一种短暂性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多因骤受惊恐,先天禀赋不足,脑部外伤及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痫病。与心肝脾肾有关,主要责之于心肝。治疗时当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平时当根据疾病症状辨证论治,调其脏腑气血阴阳。加强生活的调理及发作的护理,以免发生意外,至关重要。

主要病因

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它名称

癫痫、羊痫风

发病部位

心、肝

就诊科室

脑病科

常见症状

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相关中医疾病

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脑电图是诊断痫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痫病发作类型确定有重要作用。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一慢波等阳性表现。疑有占位病变时可做CT、磁共振等相应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熄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药物治疗
痫病辨证要点1.确定病性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性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2.辨病情轻重判断本病之轻重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持续时间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痫病治疗原则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熄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痫病证治分类1.风痰闭阻症状: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痫病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方药:定痫丸加减。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2.痰火扰神症状: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积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当归。3.瘀阻脑络症状: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遗症等。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熄风通络。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地龙、僵蚕、全蝎。4.心脾两虚症状:反复发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方药: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生地、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5.心肾亏虚症状: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方药: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病因

基本病因

1、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惊恐。由于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则宜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而发为痫病。

2、先天因素 痫病始于幼年者多见,与先天因素密切相关,所谓“病从胎气而得之”。若母体受惊,一则导致气机逆乱,一则导致精伤肾亏,所谓“恐则精却”。母体精气之耗伤,必使胎儿发育异常,出生后,遂易发生痫病。

3、脑部外伤 由于跌扑撞击,或出生时难产,均能导致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使神志逆乱,昏不知人,遂发为痫病。

4、其他 或因六淫外邪所干,或因饮食失调,或因患他病后,脏腑受损,均可致积痰内伏。一遇劳累过度,生活起居失于调摄,遂至气机逆乱,触动积痰,生热动风,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发为痫病。

诊断

诊断原则

1、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腹软无力,面色苍白等。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2、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3、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诊断依据

1、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腹软无力,面色苍白等。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2、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3、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鉴别诊断

1、痫病与中风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均有突然扑倒,昏不知人等,但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扑地无声,昏迷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痫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扑倒,昏不知人主证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进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证,临床不难区分。

3、 痫症与痉病

两者都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痫病发生多与母亲在孕期内外邪干忤及七情、饮食、劳倦等失调有关,尤其在出生过程中,胎儿头部外伤也能导致。因此,特别要注意母亲孕期卫生,加强孕妇自身保健,避免胎气受损。

2、加强护理,预防意外。痫病发作的护理有二:(1)发作时注意观察神志的改变,抽搐的频率,脉搏的快慢与节律,舌之润燥,瞳孔之大小,有无发绀及呕吐,二便是否失禁等情况,并详加记录。对昏仆抽搐的病人,凡有义齿者均应取下,并用裹纱布的压舌板放入病人口中,防止咬伤唇舌,同时加用床档,以免翻坠下床。(2)休止期患者,不宜驾车、骑车,不宜高空、水上作业,避免脑外伤。

3、加强休止期治疗,预防再发。应针对患者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参以调补,如调脾胃,和气血,健脑髓,顺气涤痰,活血化瘀等,但不可不加辨证地一概投入参、茸大补之品或其他温燥补品。

4、注意调补。饮食宜清淡,多吃素菜,少食肥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的食物,以减少痰涎及火热的滋生。可选用山药、苡米、赤豆、绿豆、小米煮粥,可收健脾化湿之功效。注意排痰及口腔卫生。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怡养性情,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大便通畅。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