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小儿钩虫病

小儿钩虫病,中医病名。是指钩虫寄生于小肠内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尤以小儿发病为多。临床以疲劳乏力、心悸气促、面色萎黄、苍白、浮肿并嗜食异常为主要症状,粪便镜检有钩虫卵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因钩虫从人体皮肤侵入,或从口而入,渐渐移居小肠寄生,以吸血为生,从而引起贫血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钩虫病。

主要病因

钩虫感染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疲劳乏力、心悸气促、面色萎黄等

相关中医疾病

钩虫病

英文名称

infantile ancylostomias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见血红蛋白降低,红血球减少,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检查

可找到钩虫体,粪便镜检见钩虫卵可确定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钩虫致病,初起见有虫蚀皮肤的奇痒和虫邪扰肺的喘咳,治为杀虫止痒和宜肺化痰止咳。当虫栖居于肠间,脾胃失调,气血不足,治疗以驱虫杀虫,调理脾胃,补充气血为原则,视病情轻重,体质强弱灵活应用,或先驱虫后调补,或先调补后驱虫,或驱虫调补同时并进。
药物治疗
小儿钩虫病一、辩证要点毒虫叮刺后,皮肤局部受伤中毒,表现为小出血点、丘疹、疱疹、风团及肿胀等,轻者瘙痒,重者灼痛。毒毛、毒汁从伤痕侵入,入于营血,或侵蚀筋脉,或再及脏腑,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脉细、谵语及抽搐等,甚至出现浑身麻木、嗜睡、寒战、高热等证候,严重者可致死亡。小儿钩虫病二、治疗原则小儿更应重视治疗前的调理,纠正贫血。同时有蛔虫感染者宜先驱蛔虫,以避免驱钩虫药引起蛔虫骚动,产生蛔虫并发症。临床治疗以驱除钩虫、补益气血及调理脾胃为主要原则。小儿钩虫病三、证治分类1.虫踞肠胃主证: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或消谷善饥,或嗜食异物,如喜食生米、泥土、煤渣等,大便不调,或干或稀,或粪中带血,甚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头面及下肢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以驱虫为主,调理脾胃为辅;若气血亏甚,不任克伐者当先实脾、补气、益气,再择机驱虫。(1)驱虫主方:贯众汤。药物:苦楝根皮10克,土荆芥10克,贯众lo克,紫苏10克,槟榔lo克。本方主以驱虫,兼以调理脾胃化湿导滞之功,对于钩虫体虚不甚者,较为适宜。常用驱钩虫药有:苦楝皮、榧子、槟榔、雷丸、百部红藤、鱼腥草、贯众、鹤虱、马齿苋等。备选方剂:雷榧丸。具有杀虫化湿,理气理血的功效。为治钩虫所致的虫积,黄胖病有效。(2)调理脾胃主方:香砂六君子汤。药物:木香3克,砂仁3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半夏5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5枚。主要用于脾胃不调者,也可与驱虫药同用,而为攻补兼施之剂。备选方剂: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适用于钩虫病兼脾胃不调者。(3)补益气血主方:十全大补汤。药物:黄芪10克,党参10克,自术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熟地lo克,桂圆肉10克,炙甘草3克,川芎5克,茯苓10克。加减:脾运不健,则加木香、陈皮、焦三仙,减去熟地、白芍等;心慌气短,加柏子仁、麦冬、煅龙骨。备选方剂:归脾汤。具有补益气血之功效。适用于钩虫病兼有气血不足者。2.虫毒犯肤主证:虫毒侵入手足指趾间、足背、踝等部位,奇痒难忍,并有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及丘疹,1~2日内转为水泡,常于日内消失,也可因搔抓而引起感染形成脓疱。治法:杀虫止痒。主方:止痒洗剂。药物: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蛇床子10克,明矾lo克。煎汤熏洗。备选方剂:雄黄、枯矾各9克,研粉,菜油调匀涂患处。3.虫毒犯肺主证:咳嗽声嘶,重者有气急发热,哮喘,痰中带血,舌偏红,苔自或黄腻。治法:杀虫解毒,佐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方:贯众汤合三拗汤。药物:苦楝根皮10克,土荆芥10克,贯众10克,紫苏10克,麻黄3克,杏仁10克,日早3兄。加减:痰热者,加瓜蒌、贝母;痰湿者,加陈皮、白芥子;哮甚者,加代赭石、射干;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黛蛤散。备选方剂:贯众汤合止嗽散。具有杀虫、宣肺止咳平喘功效。适用于虫毒犯肺者。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感染钩虫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流行地区有皮肤接触粪便、泥土或生饮生食史。

2、发病初期为“粪毒”侵表,犯肺的症状:出现接触的局部皮肤脚趾间,脚缘、手指间及手腕各处奇痒,灼热,颗粒样疱疹,搔破后流水和喉痒哮喘,或干咳少痰等,严重时可有典型哮喘发作,甚至痰中带血等。成虫入肠寄生,吮血耗气,可见腹部不适,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黑粪下血,面色苍白菱黄,心悸气短,头晕耳鸣,浮肿等。

诊断依据

1、流行地区有皮肤接触粪便、泥土或生饮生食史。

2、发病初期为“粪毒”侵表,犯肺的症状:出现接触的局部皮肤脚趾间,脚缘、手指间及手腕各处奇痒,灼热,颗粒样疱疹,搔破后流水和喉痒哮喘,或干咳少痰等,严重时可有典型哮喘发作,甚至痰中带血等。成虫入肠寄生,吮血耗气,可见腹部不适,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黑粪下血,面色苍白菱黄,心悸气短,头晕耳鸣,浮肿等。

鉴别诊断

1、钩虫病

有时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血虚、脾胃病相鉴别。

2、全身浮肿

须与风水等水肿病相鉴别,当皮肤发黄严重时又须与黄疸相鉴别。鉴别的要点,重在大便找到钩虫卵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皮肤色黄小便正常(包括尿常规检验正常),巩膜不黄等。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粪便管理。

2、勿赤脚及赤身着地,尿布高挂晾晒,勿使触地污染。

3、食生冷食物要洗净。

4、病情重者,要充分休息,注意营养与冷热的调摄,积极治疗。

5、有嗜异证小儿,注意保护,防止泥土、煤炭等异物被吞食。

6、服驱虫药后,注意观察药后反应,如有头晕、恶心、呕吐及剧烈腹痛等副作用,予以及时处理,并注意观察排虫情况。

饮食

饮食调理

1、鹤虱饮

鹤虱60-100g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20分钟,去渣取汁,麦芽糖适量调匀,代茶温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连食3日至1周。

2、马齿苋乌梅饮

鲜马齿苋200g(干100g),乌梅15g,马齿苋洗净,乌梅同入锅内煎煮,去渣取汁,麦芽糖适量调味。每日1剂,早晚各1次空腹温服.连食1周。适用于小儿钩虫病、蛔虫病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