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胁痛,中医病名。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着,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胁痛以右侧为主者,多于肝胆疾患有关。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型肝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甲胎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治疗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病因
1、情志不遂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条畅气机。若因情志内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皆可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可发为肝郁胁痛。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亦致瘀血胁痛。
2、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亦发为胁痛。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肝络失养,拘急而痛。
诊断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预防
预防胁痛之发生,当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以防湿热内生。
已患胁痛的病人,应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过度,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