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颜面疔疮

颜面疔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眉心疔、眉棱疔、眼胞疔、颧疔、人中疔、虎须疔、锁口疔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疖、痈。

主要病因

火热之毒

发病部位

颜面部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

相关中医疾病

颜面部疖、痈

英文名称

facial ding、facial hard furuncl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必要时应做脓液或血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治疗

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切开排脓、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切忌早期切开引流。

药物治疗
颜面疔疮治疔原则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颜面疔疮证治分类1.热毒蕴结证主症:结疮形如粟粒,或痒或麻,可见红肿热痛,肿胀范围3—6cm,顶高根深坚硬;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2. 火毒炽盛证主证:疔肿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出现脓头;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泻火解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其他治疗

1、初起 

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水调外敷。

2、脓成 

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3、溃后 

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疮口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病因

基本病因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从皮肤破损染毒。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2、初起早颜面部的某处皮肤上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约7-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拴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

3、凡颜面部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此乃疔毒有越出局限范围之象,是为走黄。

诊断依据

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2、初起早颜面部的某处皮肤上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约7-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拴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

3、凡颜面部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此乃疔毒有越出局限范围之象,是为走黄。

鉴别诊断

1、疖 

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2、有头疽 

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皮肤即有一粟米样疮头,逐渐形成多头或蜂窝状;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cm,病程较长。

预防

预防措施

1、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

2、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

3、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