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药毒

药毒,中医病名。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中医文献中又称为“中药毒”。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禀赋不耐者为多见。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出现及药物滥用的加剧,药毒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主要病因

禀赋不耐,药毒内侵

其它名称

中药毒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病情轻重不一

相关中医疾病

药物性皮炎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数增多,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若多脏器受累者可见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增高;肾功能异常,出现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野增高;心脏受累可见心电图异常。

治疗

治疗原则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临床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药物治疗
药毒治疗原则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药毒证治分类1.湿毒蕴肤证主证: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代表方:萆藓渗湿汤加减。常用药: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2.热毒人营证主证:皮损鲜红或紫红,甚则紫斑、血疱;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治法:清营解毒。代表方:清营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3.气阴两虚证主证:皮损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清热。代表方: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常用药:玄参、麦冬、细生地。
其他治疗

1、中药溻渍

对于皮疹鲜红者可用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中药,后期皮疹色暗者可用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煮水局部溻渍,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

2、中药熏洗

消退期皮疹暗红,选用鸡血藤、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药煎剂外洗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中药涂擦

皮疹消退,皮肤粗糙,局部皮肤瘙痒,可选用黄连膏局部涂擦,每日2-3次。中药溻渍或中药熏洗治疗后行中药涂擦疗效更佳。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总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2、常见类型药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同患者用同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以下几种

(1)固定型药毒

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斑,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央形成水疱或大疱。单发或多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唇、眼睑、外生殖器、肛门周围,此处皮疹很易擦破而糜烂、感染,发生严重水肿,甚至形成溃疡。经1-2周后急性炎症消退,留有褐色色素沉着斑,终年不褪,发作次数越多,色素沉着越深。如再服此药,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先感原发疹部位瘙痒,随之局部发生同样皮损,但损害可扩大,呈现中央暗红、边缘鲜红的表现,并可增发新疹。

(2)荨麻疹型药毒

症状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较一般荨麻疹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瘙痒,可有刺痛及触痛感。也可发生血管性水肿,也可以是血清病样综合征或过敏性休克时的症状之一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毒

皮损为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常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黏膜、掌跖也可受累,可有程度不等的瘙痒。猩红热样发疹型开始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快者24小时,慢者3-4天可遍及全身,为水肿性鲜红色斑疹,弥漫对称分布,互相融合,似猩红热。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发疹型全身症状较轻,无麻疹或猩红热的中毒症状。白细胞数可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1-2周,皮疹颜色变淡,糠状或大片脱屑,体温渐下降。若不及时停药,则可发展为重症药毒。

(4)湿疹型药毒

大都先由外用药物引起局部接触过敏,发生湿疹样皮炎后,再服用或注射同样的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即可发生泛发的湿疹样皮损。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常在1个月以上。

(5)多形红斑型药毒

临床表现与多形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有虹膜样或靶样损害,境界清楚。重者可全身泛发红斑、水疱、大疱、糜烂,包括口、鼻、眼、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有全身不适、畏寒、高热及重要脏器的累及。

(6)紫癜型药毒

轻者双小腿出现针头至豆大或更大的紫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皮疹平或稍隆起。重者可累及四肢、躯干,有时可有风团,甚至中央有小血疱。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毒

是最严重的一型药毒。发病急,1-4天皮损遍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重,有高热、疲乏、咽痛等。初起皮损发生于面、颈、胸部,为紫红或暗红色略带铁灰色斑,很快扩大、增多、融合,红斑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水疱极易破,形成大片糜烂面或外观无水疱,该处表皮极松,一推即形成糜烂面,似浅Ⅱ度烫伤。眼、鼻、口、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均可剥脱。皮肤有明显疼痛感。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肝、肾、脑等均可同时严重受累。严重者可因感染、重要脏器病变、水电解质失衡等造成死亡。

(8)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药毒

属重症药毒,可开始即有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或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发展而来。面部及手足皮损尤为严重,可伴有丘疱疹或小水疱、糜烂、渗液、结痂。2周左右全身皮肤大量脱屑,呈落叶状或鳞片状,手足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头发、指(趾)甲可脱落。常伴有明显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胃肠道症状、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常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诊断依据

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2、常见类型药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同患者用同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以下几种

(1)固定型药毒

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斑,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央形成水疱或大疱。单发或多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唇、眼睑、外生殖器、肛门周围,此处皮疹很易擦破而糜烂、感染,发生严重水肿,甚至形成溃疡。经1-2周后急性炎症消退,留有褐色色素沉着斑,终年不褪,发作次数越多,色素沉着越深。如再服此药,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先感原发疹部位瘙痒,随之局部发生同样皮损,但损害可扩大,呈现中央暗红、边缘鲜红的表现,并可增发新疹。

(2)荨麻疹型药毒

症状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较一般荨麻疹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瘙痒,可有刺痛及触痛感。也可发生血管性水肿,也可以是血清病样综合征或过敏性休克时的症状之一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毒

皮损为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常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黏膜、掌跖也可受累,可有程度不等的瘙痒。猩红热样发疹型开始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快者24小时,慢者3-4天可遍及全身,为水肿性鲜红色斑疹,弥漫对称分布,互相融合,似猩红热。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发疹型全身症状较轻,无麻疹或猩红热的中毒症状。白细胞数可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1-2周,皮疹颜色变淡,糠状或大片脱屑,体温渐下降。若不及时 停药,则可发展为重症药毒。

(4)湿疹型药毒

大都先由外用药物引起局部接触过敏,发生湿疹样皮炎后,再服用或注射同样的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即可发生泛发的湿疹样皮损。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常在1个月以上。

(5)多形红斑型药毒

临床表现与多形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有虹膜样或靶样损害,境界清楚。重者可全身泛发红斑、水疱、大疱、糜烂,包括口、鼻、眼、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有全身不适、畏寒、高热及重要脏器的累及。

(6)紫癜型药毒

轻者双小腿出现针头至豆大或更大的紫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皮疹平或稍隆起。重者可累及四肢、躯干,有时可有风团,甚至中央有小血疱。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毒

是最严重的一型药毒。发病急,1-4天皮损遍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重,有高热、疲乏、咽痛等。初起皮损发生于面、颈、胸部,为紫红或暗红色略带铁灰色斑,很快扩大、增多、融合,红斑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水疱极易破,形成大片糜烂面或外观无水疱,该处表皮极松,一推即形成糜烂面,似浅Ⅱ度烫伤。眼、鼻、口、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均可剥脱。皮肤有明显疼痛感。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肝、肾、脑等均可同时严重受累。严重者可因感染、重要脏器病变、水电解质失衡等造成死亡。

(8)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药毒

属重症药毒,可开始即有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或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发展而来。面部及手足皮损尤为严重,可伴有丘疱疹或小水疱、糜烂、渗液、结痂。2周左右全身皮肤大量脱屑,呈落叶状或鳞片状,手足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头发、指(趾)甲可脱落。常伴有明显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胃肠道症状、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常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鉴别诊断

1、发疹性皮肤病及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

药毒起疹前有明确的用药史,皮疹颜色更为鲜艳,瘙痒更剧烈,而全身症状却较轻;缺乏传染病应具有的症状和体征。

2、常见皮肤病如荨麻疹、多形红斑、玫瑰糠疹、过敏性紫癜等

这些常见皮肤病发病前无服药史及潜伏期,有原发皮肤病特有的病程,皮疹的分布不如药毒广泛、对称,颜色不如药毒鲜艳。

预防

预防措施

1、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是合理用药。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应用青霉素及抗毒血清制剂时,用药前要做过敏试验。

2、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遇到全身出疹、瘙痒,要考虑药疹的可能,应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3、多饮开水,忌食辛辣发物。

4、皮损忌用热水烫洗或搔抓。

5、重症药毒应按危重患者进行护理。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